正文 第六十九章(2 / 3)

住房問題,空間問題,是人類生息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普通百姓最為關注的利益問題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說,有了住房,就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一個單位的人心。

人類的精神追求是向上的。人類在物質生活上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層次。當衣、食、住、行基本滿足之後,他們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本體,看得更加高貴了。

正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這種時尚,物資公司還拿出近百萬元,為公司五百名職工全部投了勞動保險。

公司還存下風險基金近五百萬元。按現有收入水平,全體職工可發五年以上的工資和獎金。

企業工齡投保和補貼也在實施中。

群眾反映:在物資公司工作,既有榮譽感,更有安全感。用陳書燕的話來說,就是:凡一走進物資公司的職工,就要考慮馬上解決福利問題,真正能把他們留下來。

由此,企業文化也應運而生。

雖然,物資公司的企業文化還處於初級階段,看不出更為充分的個性特征,但它的基本走向是明確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職工多方麵的素質。

現代人類應該有藝術的修養。物資公司為此開展了書法與演講比賽。

現代人類應該有較高的文化層次。物資公司為此對一半以上的職工進行了函授、代培與專業培訓。擁有多類職稱的業務骨幹達50多人。

現代人類應該有法律的觀念。物資公司為此定期進行“九法一例”的學習、考試與比賽。

物資公司還欠缺什麼?

陳書燕從美國、日本、蘇聯、匈牙利、奧地利、泰國、新加坡、香港考察歸來。認真進行了比較與反思。在把握企業向心力與掌握、運用信息方麵,是給了他啟示的。

他特別強調了一點:企業成敗的關鍵是能否穩定人才,磨煉工人。人才一走,技術、信息同時帶走,給企業的競爭增加了難度。

在實行民主管理方麵,陳書燕準備嚐試走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子。

雖然,這會冒風險。

第一步,他要將職工的精神、精力、智慧、潛質充分發揮出來,將合理化建議集中起來,有價值的實行獎勵、重獎,沒有價值的也要給予精神補助費,進行鼓勵。

創業是艱難的。發展是艱難的。競爭也是艱難的。有成功,也有挫折,甚至失誤、失敗。有順境,也有逆境。有賞心悅目的時刻,也有倒黴的時候。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陳書燕又有了新招:

膽子不虛,轉變策略,人心不散,適應新情況。

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

一個在“困惑”中依然可以把握機遇,尋找成功的年代

這是一個嚴峻的形勢:國家治理整頓,調整經濟,緊縮銀根,控製貨幣投放,加強宏觀調控。

物資公司同樣處於諸多困難因素的製約中。

陳書燕縱覽國際國內市場和企業內外形勢,迅速確立了“以攻為守求發展,積極主動搞活經營”的方針,及時調整生產布局,防止經濟滑坡,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

在應變中調整自己,鞏固自己,提高自己。而決不是被動挨打,消極應付,停滯不前。

不進則退,退而則垮。

改革、開放的總體方針不可逆轉。

不利時看到有利條件,消極時看到積極因素。

物資公司在摔打中,鍛煉出了一支具有市場觀念、信息觀念、競爭觀念、風險觀念、集體觀念的過硬隊伍。

思想一致。決策一致。行動一致。

向管理要效益。

向經營策略要效益。

向生產布局要效益。

在銷售上,變過去靠公司聲譽在“家門口”銷售的“蜘蛛戰術”為積極出擊的“蜜蜂戰術”。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銷售。

業務人員分期分批奔赴全國各地。先後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江蘇、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等中心城市建立起銷售網點,代銷或聯銷。

“少品種,大批量”,轉而為“多品種,少批量,多批次”,變銷售中間環節因缺錢梗塞為暢通。

在進出口上,保住原有的貿易渠道,不中斷蘇聯、奧地利、日本、香港等老客戶的業務。

同時發展新客戶、新渠道、新門路。對大宗進口貿易采用貨到付款和D/P付款方式,順利履約,緩和資金的緊缺和周轉的困難。

在出口上,“借東風”,利用外貿單位的優勢和物資公司的優勢相結合,投資,合作出口。

集中資金,大搞三類商品和免證商品出口。

“借雞下蛋”,向北方原料基地投資,合作,以進口商品串換出口產品和原料。

在生產布局上,進一步明確辦實業的方針,形成以製藥行業為拳頭,化工、服裝、工藝、塑料、石製品多業並舉的產品生產體係。

1989年,則根據市場變化和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