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美麗的地名——台山縣端芬鎮海陽管理區和樂村。
台山,三峰疊聳,狀若三台。端芬,端山不老,芬水長流。海陽,海之太陽。和樂,和平安樂。美麗的名字,吉祥幸福的象征。台山端芬,盛產美女,中外聞名,如果讓端芬姑娘在廣州街頭亮相,那將會是華燈初上,星光熠熠的景象。
台山端芬,人傑地靈。這裏誕生了一批知名度很高的優秀藝術家、社會活動家。
本文的主人公,農民水稻育種專家,台山縣建國後四十年來第二位全國勞動模範——梅國衡,他出生、成長於這塊有著美麗的名字的土地上。
勞動模範,價值創造的大小,應是一個極重要的衡量標準。如果奉獻多少,就要索取多少,那末,梅國衡已經成了當今中國農村的百萬富翁。倘若不是麵對主人公,實地進行采訪,你決不可能想象,生活中還存在這樣“二律背反”的鐵的事實。
這是大千世界一個極細小的故事。
1984年,梅國衡培育出的命名“緊粒新四”的良種要接受國家的鑒定化驗,是梅國衡自費210元,才取得了結果和認可。
同年,即1984年,國家農牧漁業部評定為全國僅有6個、廣東首僅有3個優質糧品種之一。
1985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頒發的優質農產品證書和獎杯。
1986年,國家農牧漁業部評定為全國一等優質大米。
現在,我們無法證實,當時梅國衡乘火車進京旅途中在想些什麼,進京後自己掏腰包接受鑒定化驗時又在思考些什麼?但是,我們可以肯定,這位質樸的農民育種專家,當時不會首先想到錢,更不會想到吃虧,也不會像我們不少作家那樣,構想出他當時行為依據極細致的內心活動,以及無比豐富動人的情懷。
但是,作為一個將育種視為生命,視為終生價值的徹底意義上的農民和農民“土”專家,當時情緒和心境的焦點,一定會集中在他的送檢品種能否通過,價值如何上。
這又是一個畫麵。
為了不損害集體利益,他每試驗一個新品種,首先在自家的責任田進行,成功了,才拿到大田推廣。
梅國衡創造了多少?他培育的僅“緊粒新四”一個良種:近十年在台山縣累計推廣麵積78萬多畝,累計多增糧食34554噸;廣東省近年累計推廣麵積達2382500畝,累計多增糧食85000噸;全國11個省份都推廣了這個良種。1980年以來,每年出口達3000噸,占全國出口量的l/5,為國家累計創彙7000多萬港元。
黨和國家給了梅國衡崇高的精神嘉獎。廣東省人民政府為他頒發了農村科技工作成績顯著榮譽證書。1989年9月,他出席了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
與其貢獻相比,梅國衡在物質上的收入是極其微薄的:省農村科技工作成績顯著獎,地區給500元,縣給400元;全國勞模獎,國家給1000元,縣給2000元,鎮給400元,他培植的另一個良種“新油占”,獎金為200元。以上幾項,總值不足5000元。
1973年,梅國衡正式調進鎮農科站從事水稻育種工作,連續8年,每月工資30元。而今,每月工資也隻有72元。
5000元人民幣與7000萬港元,是一個巨大差價。30元、72元工資。與34554噸、85000噸糧食,又是一個巨大差值。
這就是我們人民共和國的勞動模範,我們人民共和國的先進人物。它反映了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和價值取向。本質是公有製,價值取向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共同富裕為主要標尺。
生活在我們國家的傑出的優秀人才,奉獻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文明風範,誰也不曾強迫他們,他們心甘情願。正所謂:俯首甘為孺子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培育良種,是強大的精神勞動,也是艱巨的體力勞動,是精神與體力的雙重付出!
梅國衡不是天生的發明家,甚至也不是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貫穿思想,走培育良種之路。在發明創造與人生抱負之間,並非都是趨同的關係。但是,經濟的觀點,生產的觀點,卻在社會實踐的曲折與進取中,如同荒漠中的一泓新月,敞亮了梅國衡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