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概述(1)(1 / 3)

第一節什麼是心理健康

伴隨著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人類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強,對健康與疾病的觀念也不斷在更新。從最初的自然哲學模式到生物醫學模式,再到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心理健康在人類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另一個方麵來講,隨著社會、科技的日益發展,生存與競爭壓力不斷增長、日常困擾及突發事件逐漸增多,個體的適應能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突顯為當代社會最為關注的健康話題之一。

那麼,到底什麼是心理健康,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具體標準,對於中職學生而言,所處的特定年齡階段和特殊的社會角色,又使得他們的身心發展呈現出何種特點,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究竟如何,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將在本節中一一討論。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早在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對個體的健康做了如下界定:“健康乃是一種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這一定義將心理健康提到了與軀體健康同樣的高度,認為它在對人類健康的貢獻上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健康不再是僅從消極的方麵指個體沒有患病,更強調了個體生命力積極的方麵,即活力與完滿。後來,英格裏希(H.B.English)的定義也有異曲同工之效,“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哪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

除了與疾病狀態作對比外,還有一些關於心理健康概念的則強調了人們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和諧統一。如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1946年)明確地提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後來有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如日本學者鬆田岩男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鄭日昌也提出,“心理健康就是在社會文化和規範的約束下,個體一方麵能夠積極調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日益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麵能夠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

由於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單純、孤立地追求個體性而摒棄社會性是違背發展規律的,反之隻講社會性而忽視個體性也有失偏頗。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即是說一個人格發展成熟的人,行為既能符合規範(不逾矩),個人需要又能獲得滿足,因而可以達到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狀態。因此,個體越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越是可以獲得個人的自由,從而保持平和的情緒、敏銳的智能及社會適應性的行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關於“心理健康”概念的描述。它寫到,“心理健康是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這一定義提醒我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不能極端化和靜止化,它應該是一種相對的水平,相對於個體目前的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並且會隨著自身及環境條件的動態變化及局限的不斷突破而呈現出新的麵貌。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和操作化,也為我們指明了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方向。國內外許多組織機構和著名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劃分標準,以下將列舉一些見諸各研究文獻中的、被學界所普遍認可的心理健康標準。

世界衛生大會具體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提出心理健康的具體標準是:

(1)認知過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舒暢;

(3)意誌堅強,做事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