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概述(1)(2 / 3)

(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價值觀等均正常;

(5)養成健康習慣和行為,無不良行為;

(6)精力充沛地適應社會,人際關係良好。

中國台灣的黃堅厚教授(1976年)提出以下標準:

(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工作中發揮出來,以獲取成就;同時他常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之感,因此他通常是樂於工作的;

(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樂於與人交往,而且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與人相處時,正麵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等)常多於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怒等);

(3)心理健康的人對於他本身應有適當的了解,並進而能有悅納自己的態度,他願意努力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對於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無謂的怨憂;

(4)心理健康的人應能和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能作正確的客觀的觀察,並達到健全的、有效的適應。

上述三種判斷標準清楚地為我們展示了心理健康如何在個體現實和精神生活的不同領域的各種體現。不僅包含個體內部心理過程知、情、意的統一協調,也包括對現實人際、工作的適應。

三、心理健康維護之道——積極心理學的啟示

心理健康既是心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又是自身的一種修養。在倡導身心和諧發展的大環境下,人們逐漸意識到:隻有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人們才能更自由、更有效率、更有幸福感地活著。因此,人類心理健康的增進,始終是關係我們的生存品質的基本問題。

在維護心理健康的道路上,以往的心理學更多關注了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並致力於消除我們生活中的消極部分。這個思路曾給心理疾病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福音,然而對更多的常態個體而言,卻缺少了指導的效力。我們不禁要問:除了關注負麵因素的消除外(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思路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為在個體不同的生命發展階段,總會有不同的負麵因素相繼湧現),除了等待問題出現再做矯正和治療外,在心理健康維護的道路上,我們是否還有更為主動的方法呢?

就此,20世紀末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並迅速蔓延世界的“積極心理學”思潮為我們給出了滿意的答案。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塞利格曼自六七十年代起開始研究“習得性無助”。在動物實驗中,他將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門的籠子裏,籠子的底是金屬的,然後給籠子底通上低壓電流使小白鼠受到不致命但會引發痛楚的電擊。實驗時,他先將籠子門打開,小白鼠立刻會本能地跑出籠子以逃避電擊。但這時研究者馬上用一個玻璃板將籠子門堵住,於是小白鼠會撞擊在玻璃板上然後被擋回來。這樣,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時受到玻璃板的阻礙。最終,小白鼠學會了屈服,它匍匐在籠子裏,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完全放棄了逃跑的企圖。即使後來籠子門上的玻璃板被移走後,它也不會再試圖主動地逃出籠子,而是放棄了所有努力,絕望而被動地忍受著痛苦。小白鼠的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用以描述動物在願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後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不僅在動物中會存在這種現象,在人類個體中也會出現因環境事件而導致產生“習得性無助”並進而引發抑鬱。不過,可喜的是,塞利格曼又在其後的研究中發現,不僅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類似的學習而獲得的。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於避免抑鬱,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健康水平。

因此,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在於,如果個體能具有從挫折中恢複的能力、能夠更加樂觀地生活,那麼他們將會減少遭受抑鬱的可能性,並且會過得更幸福、更有建設性。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激發起人類的力量,即表示我們在問題出現之前就建立起了一道心理防禦,從而更好地預防問題的發生。在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中,積極心理學主要明確了兩項基本的任務:一個任務在於使我們明白心理學不僅僅隻是對疾病、脆弱和損傷的研究,它同樣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諸多正向品質的研究和培養,如勇氣、關注未來、樂觀主義、人際技巧、信仰、職業道德、希望、誠實、毅力和洞察力等,這是積極心理學思想的核心所在。另一個任務在於促使心理學的改變,從開始的修複生活中最壞的事轉變到建立最好的生活質量。就像塞利格曼指出的,我們為了防止之前的不平衡,我們必須在治療前先賦予人們力量,在心理疾病出現之前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