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概述(1)(3 / 3)

總之,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當從隻重視對個體缺陷的彌補、傷害的修複轉變到更注重發掘處於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上來。治療不僅僅要修複什麼是錯的,它同樣也要建立起什麼是正確的理念。隻有這樣,才可能做到有效的積極預防,而這是單純地關注個體身上的弱點和缺陷所不能達到的。

對於整個心理健康的研究如此,對於個體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道路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更有意識地發掘生活中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如主觀幸福感、快樂、滿足、自豪和愛等),有意識地培養自我積極的個性特征(如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感受生活的意義、感受成功、把握環境和接受環境的挑戰等),發展與他人的積極關係(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願意並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係並對於已經與他人建立起來的關係表示滿意),我們就相當於為自身的心理健康設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對於年青一代的中職學生群體來講,更是應當具備心理健康的意識並能采取適當的措施來維護自己及周圍人的心理健康,為社會適應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因此,在整本書中,我們都貫穿了這樣的理念:對心理健康的追尋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思維的方式,進而可以將我們的價值選擇和人生走向導向積極與光明。因此,隻要我們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的角色,保持對真實自我的敏感之心、發現之心以及期待之心,我們就一定能感受到學習心理健康對生活的各方麵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第二節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心理健康

中職學生,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從年齡上說,一般為15~20歲之間。按照發展心理學的劃分,這段時期大致屬於青春期,正是一個從幼稚、動蕩到成熟、穩定的關鍵時期,亦稱為“第二斷乳期”或“暴風驟雨”的危險時期。

理解這一時期的中職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助於他們更深刻、更全麵地認識自己,並在此基礎上主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不平靜的“暴風驟雨”時期

在這一時期,青少年個體在生理、心理的各方麵都在經曆著巨大的轉變。由於身體的迅速發育,使得青少年很快出現了成人的體貌特征,因為這種生理性的變化發生得過於突然,使他們在惶惑不安的同時,也帶著長大成人的興奮與喜悅。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精力和關注焦點從外部世界中拉回到自身的內部世界,開始了對內心的探索。因此,青春期又是個體自我意識產生飛躍的一個發展高峰。前蘇聯心理學家科恩曾說過:“青春期最有價值的心理成果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內部世界,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發現與哥白尼當時的革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這一比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在青春期個體身上所發生的那些對於他們的一生來講都至關重要的變化。

(一)青少年發展的多種路徑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各樣可變性並以心理發展為特征的時期,從童年的功能到青少年期的發展以及再從青少年期到成人發展之間的連接,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表現出不同形式的路徑和軌跡。有研究者(Bruce E C,Beth R H and Cynthia A G,1995)通過對正常發展的青少年和問題青少年的研究發現了五種發展路徑。這些發展路徑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和那些保護性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與結果。

路徑1表示的是穩定的適應性發展,這種發展路徑一般可以在那些在相對穩定和良好的環境中度過青春期的青少年個體身上找到。比如那些遠離青少年犯罪、反社會行為以及嚴重的情緒困擾,接受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同時又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的青少年。路徑2表示穩定的適應性不良,表現出這種發展路徑的青少年一般是帶著問題行為或消極的個人發展史進入青少年時期,並持續暴露在慢性的壓力和逆境中,並且找不到對抗這些危險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