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澳大利亞小姑娘,在參加世界少年遊泳比賽之前,接受了新聞記者的采訪。當記者問她有什麼感覺,她平靜地回答說:“我有一個感覺,今天將要出現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樂觀自信的自我暗示,使她這一天連續創造了女子100米和2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當時,她才14歲,到16歲時,她仍保持著5項世界紀錄。
3.注意力轉移法
當情緒激動起來時,為了使激動起來的情緒不至於立即爆發和難以控製,可以有意識的轉移話題,做些別的事,比如你喜歡的事、感興趣的事,如洗個熱水澡、逛商店、讀書、換一件漂亮的衣服等。等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就可以投入學習了。
4.合理發泄法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有的小女孩在生氣時,會狠狠地把電話一摔,這是一種發泄怒氣的方法,稱為發泄法。你生氣是怎樣發泄的?
當我們心情不好時,可以找一個合適的場合,以合適的方法將消極情緒發泄出來,但必須合情合理,漫罵別人,惡語傷人,攻擊別人,破壞性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我們稱這種方法叫合理發泄法。剛才的一些不良方法,我們要糾正一下。哭、喊、運動、傾訴這些都是可行的,是合理的發泄方式。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有效緩解情緒的方式,我們就能夠控製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來控製我們。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在表達情緒時,應力求做到適當,也就是要盡量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表達。例如,你和同學約定在某個時間見麵,她遲到了,你有點生氣。之所以生氣可能是因為你很擔心她。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婉轉地告訴她:“你過了約定的時間還沒到,我很擔心你在路上發生意外。”試著把“我很擔心”的感覺傳達給她,讓他了解到他的遲到給你帶來的感受。不要一出口就指責對方,這樣會引發對方的負麵情緒,不會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著想,而是和你針鋒相對。這樣一來,兩人可能會大吵一架,對雙方關係產生不良影響。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本章案例中傑森的行為。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業上的聰明與情緒的控製關係不大,再聰明的人也可能因情緒失控或一時衝動鑄下大錯,所以需要學習情緒的控製。傑森的年齡和中職學生的年齡相近,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反應強度大,易衝動和走極端,而且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控製能力相對較弱。當成績一向優異的傑森因為老師大衛給了低分而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情緒時,傑森並沒有及時察覺到自己的憤怒並采用適當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憤怒情緒以及采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反而被這種情緒所控製以致采取了極端的行為,傑森因不懂管理自己的情緒而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了傷害。
你無法改變天氣,卻可以改變心情;你無法控製別人,但能夠掌握自己。讓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做情緒的主人,根據自己情緒變化的特點,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主動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良好的情緒狀態。
【知識鏈接】
情緒ABC理論
如果有人問你,你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嗎?你可能說:情緒怎麼能隨便控製呢?有高興事就樂,有傷心事就悲。這是人之常情嘛。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艾利斯卻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曆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ABC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