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加裝了抽氣裝置。車體發動機采用水冷,另設有加溫係統。具有電起動和空氣起動兩種方式。乘員配裝晝間光學瞄準鏡,駕駛員配有紅外夜視儀。
與以前的同類火炮相比,主要的改進技術是,采用了抽氣裝置,減少了戰鬥室內的霧氣;安裝了彈簧補償器,消除了高低跳動現象,減輕了俯仰範圍內的不平衡力矩;手動輪的力矩由原來的5公斤降低到2公斤;製退杆由原來的兩條溝槽改為4條溝槽,提高了複進速度,解決了射擊後不退殼的問題;製退杆與活塞套由螺紋連接改為壓力配合,解決了射擊後套筒變型的問題等。
1983年式105毫米坦克炮
該炮是我國研製的坦克炮中口徑較大的炮種。是具有20世紀80年代先進水平的坦克炮。我國於80年開始研究該項技術,到1983年完成了設計定型。這種火炮主要用於79式主戰坦克和80式主戰坦克。
83式105mm坦克炮1983年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105毫米;身管長5346毫米,身管重787公斤,炮身重1950公斤;使用碎甲彈的最大射程9500米;使用穿甲彈的直射距離為1600米;配用彈種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穿甲彈全重18.7公斤,碎甲彈全重21.2公斤;裝彈方式為人工;攜帶彈藥量為44發;配屬坦克型號為,79式、80式。
該火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點是:炮身結構采用了前抽裝卸方式,便於拆卸檢查和更換身管。抽氣裝置後移,還采用了雙層輕質材料熱護套,減小了環境溫度引起的身管變形。身管采用了高強度炮鋼,並經過機械自緊處理,使身管可承受較高的膛壓。既提高了身管使用壽命,又增加了安全度。
與以往相同口徑的坦克比較,主要的技術改進是,采用了雙層鋁板空氣夾層熱護套,取代了單層熱護套,新材料和新工藝使熱防護效率提高,重量減輕,平衡熱能更明顯;使用雙向穩定器代替原來的單向穩定器,適應了新型火力控製係統的需要;搖架改用69式100毫米滑膛炮的毛坯,適應了火力控製係統和觀瞄係統安裝的要求;改用矩形截麵彈簧,適應了平衡性能的要求。
1983年式105毫米口徑坦克炮,是我國目前坦克上麵安裝的較有代表性的火力裝置。
1973年式100毫米反坦克炮
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大口徑反坦克火炮。在1969年發生的珍寶島戰鬥中,麵對前蘇聯侵入我邊境地區的坦克,我軍的反坦克武器無法將敵人的坦克擊毀。反坦克炮彈打到敵人的坦克上,充其量在坦克鐵甲上留下一個痕跡。最後,是密集的炮彈把江麵的冰層炸毀,才繳獲了敵人的坦克。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之後,我軍認識到反坦克武器的重要,決心研究破甲能力更強的火炮。到1973年,武器設計部門完成了73式100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的定型。
該火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100毫米;最大射程為13705米,直射距離為1730米;炮身長5450毫米,後坐長1050毫米;炮身重1361公斤;行軍狀態長9520毫米,寬2120毫米,高1088毫米;配用彈種為穿甲彈、榴彈;在60度角時,穿甲厚度為100毫米。
1973年式100毫米反坦克火炮的主要結構是:火炮部分由炮身、炮閂、製退機、複進機、搖架、上架、下架、大架、高低機、方向機、緩衝器、運動體、製動器、瞄準具、防護盾等部分組成。火炮的主要特點是,初速度高、彈道低、穿甲能力強、破壞力大、後效好、穩定性好、射擊精度高等。
該種火炮的主要戰鬥性能是:擊毀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摧毀永備防禦工事等。所以,裝備部隊後,有效地提高了我軍的反坦克作戰能力。
自行滑膛反坦克炮1986年式100毫米反坦克炮
該炮的全稱是,1986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火炮。是在1973年100毫米反坦克火炮的基礎上改進的。在改進的過程中,把穿甲彈彈丸的重量增加了,膛壓和穿甲彈初速度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破甲能力也相應增大。在65度角時,穿甲厚度由原來的100毫米提高到了150毫米。提高了50%。
86式100mm反坦克炮1986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仍為100毫米;炮身長5450毫米;後坐長1050毫米;炮身重1361公斤。配用彈種為穿甲彈、榴彈。最大射程13705米;直射距離為1800米;穿甲彈彈重19公斤,榴彈彈重30公斤;火炮在行軍狀態的全長為9520毫米,寬2120毫米,高1838毫米;行軍狀態全重為3630公斤;運動方式為牽引。
該火炮的主要結構特點是:火炮由炮身、炮閂、製退機、複進機、搖架、上架、下架、大架、高低機、方向機、緩衝器、運動體、製動器、瞄準具等組成。炮管由電渣重熔高強度炮鋼製成,還經過了液壓自緊處理,能夠承受525MPa的膛壓。
1986年式100毫米反坦克滑膛炮,除了保留原1973年式反坦克火炮的優點外,主要增加了提高穿甲、破甲能力一項。
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增加和抗破甲能力的增強,反坦克火炮的穿甲和破甲能力必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