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艦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點是:火炮部分為自動炮,其結構是轉膛結構的炮身短管後坐式自動炮。炮尾裝有4個對稱布置的彈膛,每個彈膛射擊前都依次與炮管對正,通過電擊發機構射擊。同時,其他彈膛則依次進行拋殼、進彈、待發,4種動作可同步進行。
炮膛由彈膛、襯管、緊塞套管、炮管組成。襯管和緊塞套管處在承受高壓時,容易燒蝕和磨損的部位,可單獨更換。這樣可延長整體火炮的使用壽命。
楔形取彈塊位於彈膛後端,在炮尾轉動時,可以將空彈殼抽出3至5毫米,然後由炮口罩通過導管導出的火藥氣體把空彈殼拋出。複進機到位時的多餘能力被液壓複進製動器吸收。
供彈方式是全自動的,自動炮使用開式彈鏈節金屬彈鏈。在火炮的兩側都可以供彈。首發彈藥裝填和瞎火彈的退膛都由管路壓縮空氣完成。揚彈機構包括了揚彈機、電動拔彈機、彈箱等部件。揚彈機構除保證向自動炮連續供彈外,還可以向餘彈計數器輸入射彈數量信號,餘彈計數器準確地顯示剩餘炮彈的數量。
火力控製係統主要由自動指揮儀、半自動光學瞄準係統等組成。火炮的瞄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根據中心控製儀接收到的指揮儀控製信號,遙控火炮自動跟蹤目標;另一種是,當雷達、指揮儀發生故障或損壞時,瞄準隨動係統也可以根據半自動光學瞄準係統提供的控製信69式30mm雙管艦炮號,遙控火炮自動跟蹤目標。
射擊機構的主要特點是:射擊電路的功能包括,改變火炮射速;火炮進入危險射界前,或跟蹤誤差大於12密位時,使火炮停止射擊;顯示正常工作信號。為了保證射擊電路和隨動係統正常工作,在電路機構中還設置了輔助電路。輔助電路主要用於啟動直流放大機組,解脫和閉鎖航行固定器;火炮極限角製動;首發彈裝填和瞎火彈排除;顯示彈箱內的餘彈數量。
H/PJ76A式37毫米雙管艦炮
這是為了適應打擊近距離目標需要,經過多年研製和改進的產品。該火炮自1958年就開始了立項研究,到1976年完成了設計定型。先生產出了1976年式37毫米雙管艦炮,使用中發現一些不足,又進一步完善,到1987年完成了設計定型並批量生產。
該艦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37毫米;最大射程9400米;有效射程3800米;最大射高7200米;射擊速度為每分鍾800發;配用彈種,曳光榴彈、曳光穿甲彈;供彈方式,彈鏈自動供彈;全炮重5000公斤;火炮儲彈量,1600發。
H/PJ76式37毫米雙管艦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點是,可以遙控瞄準射擊,能夠全自動瞄準並完成射擊。操作監控台能夠遙控火炮自動完成各種射擊準備工作和射擊動作,並能自動顯示各種動作的狀態。
炮塔是全封閉的,能有效地防止海浪衝擊、雨水侵蝕以及燃氣流和其他有害氣體、液體對火炮的損害。
該艦炮的工作方式是,以雷達指揮儀控製下的自動瞄準、自動射擊方式為主。在自動係統受到損壞時,可以在半自動光電瞄準裝置控製下進行射擊。
與原來相同型號的艦炮相比較,該艦炮的主要改進項目是,提高了外彈道性能,提高了射擊速度。同時,提高了射擊穩定性和射擊精度。另外,還改善了艦炮的綜合性能和輔助設施。
在艦艇上裝備該炮的主要用途是,對付40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和近距離海上目標。
H/PJ76A式57mm雙管艦炮1966年式57毫米雙管艦炮
該艦炮於1963年開始研製。在結構設計上,以1959年式57毫米高射炮為基礎,根據艦載要求進行了改進設計。1966年試製出了樣炮,然後進廠實驗和海上試驗。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止。1975年又重新研究和實驗。發現了自動機存在的問題,經過多次改進,於1981年再度進行實驗。又經過了兩年的努力,到1983年才完成了生產定型實驗。
1966年式57毫米雙管艦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57毫米,屬於小口徑艦炮中口徑較大的種類;初速度為1000米/秒;最大射程12000米;最大射高8800米;身管長4413毫米;炮重8000公斤;配用彈種為榴彈。使用鏈式揚彈機自動供彈。炮手人數為8人。
該艦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點:火炮的內外彈道性能與1959年式57毫米高射炮相同,因此,彈藥也通用。兩套自動機均衡安裝在炮架兩側。左右兩個搖架同時俯仰,因此,能夠同時完成齊射,也可進行單管射擊。
66式57mm雙管艦炮火炮的瞄準係統為電氣調速係統,按自動對空向量瞄準具提供的諸元控製火炮進行半自動瞄準和射擊。該炮的瞄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半自動瞄準方式,用半自動瞄準儀按自動對空向量裝具提供的諸元進行瞄準;另一種是手動瞄準,即用高低機、方向機按自動對空向量瞄準具提供的諸元,進行人工瞄準。
該艦炮的供彈方式是半自動的,由鏈式揚彈機供彈和裝彈。揚彈機安裝在炮床下,呈V型裝置,用電動方式把彈倉內的炮彈整夾揚至甲板炮位。然後由人工裝入壓彈機。電機損壞時,也可由人力搖動揚彈機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