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艦炮還配備了水冷係統。當火炮在射擊中溫度過高時,可利用艦艇消防水泵,以循環水通過身管外壁和水套間隙來冷卻身管。
1966年式57毫米雙管艦炮的主要戰術用途是,打擊並摧毀6000米以內的海上目標和空中目標。
23-3式23毫米航空炮
該炮參考了國外相同型號的火炮,於1979年開始研製,1983年完成了地麵設計定型。在模擬實驗中獲得通過之後,又於1983年至1984年進行機載火力實驗。在我國自己生產的殲擊機上使用該航空炮,可以滿足各種狀態下的射擊要求。因此,該炮於1984年9月完成了生產定型。
23-3式23毫米航空炮,是小口徑飛機專用火炮。它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23毫米;初速度為715米/秒;理論射擊速度為每分鍾3000至3400發;采用導氣式自動工作原理;火炮重量為52公斤;使用壽命為4000發彈;配屬機種為殲擊機。
該航空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征是:火炮部分是兩根炮管安裝在同一個炮箱上,每根炮管各有一套開閉鎖機構。共用一個供彈機,因此,炮管可實現交替射擊。雙管炮的後坐和複進都是由火藥氣體提供動力。當一根炮管射擊完畢後,從管中導出的火藥氣體分別進入兩個氣室中,通過活塞推動這根身管後坐和另一根身管的複進。雙管炮通過聯動臂聯動,使後坐和複進時間等同。
進彈機采用輪式供彈,撥彈輪由聯動臂帶動。可充分利用射擊循環時間進彈。可減緩進彈速度,使進彈動作平穩可靠。
23-3式23mm航空炮該航空炮的結構特點是,全炮結構緊湊,零件小,許多零件的用途多樣化。零件體積減小和數量的降低,對於降低整炮的重量和體積提供了條件。所以,該炮重量輕、體積小。
23-3式23毫米航空炮由電動操縱裝彈和射擊,電動扣機組件裝有電傳感器。可指示火炮待發狀態。還可將電流傳送給餘彈記數器,另外,也可控製火藥彈裝彈和記錄射擊速度。
該航空炮配用的彈種是,23-2式23毫米殺傷爆破燃燒彈和23-2式23毫米穿甲燃燒彈。彈丸重量為0.17公斤。
23毫米6管航空炮
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高管數航空炮。該項目從1966年提出研究意圖,當年立項。到1969年研製出樣炮並組織了試驗。由於“文化大革命”等方麵的原因,中斷了7年,1977年重新研究。1981年到1982年進行了航空炮係統設計定型試驗。1984年7月批準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1986年北京國際防務技術展覽會期間,該產品還參加了展出。
該航空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23毫米;管數為6根,是航空炮中炮管數量較多的一種;初速度為815米/秒;射擊速度為每分鍾5200至6000發;炮體重量為110公斤;配用彈種是殺傷爆破彈和穿甲燃燒彈;彈丸重量為0.174公斤。
23毫米6管航空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點:火炮部分的結構特點是,火炮為航空自動炮,炮管自行轉動,轉動能源來自液壓馬達。其工作原理是,每根身管對應的炮閂裝在炮尾轉子導槽內,能作前後滑動。炮尾轉子通過前後軸承裝在炮箱內。每個炮閂上方裝有滾輪,滾輪與炮箱內腔螺旋曲線槽配合,炮閂隨著炮尾轉子旋轉的同時,炮閂滾輪在曲線槽的作用下,帶動炮閂作往複運動,在有規律的運動中完成推彈、閉鎖、擊發、開鎖、抽殼等循環動作,使射擊連續進行。
轉管炮的進彈、閉鎖、開鎖、拋殼等連續動作,絕大部分在機械強製下運動。強製到位減少了慣性運動。因此,卡殼、裝彈不到位等現象極少發生。驅動能源來自外部,因此,航空炮不受瞎火影響。機械連動的可靠性,使該火炮的故障率極低。一般不超過萬分之五。
該火炮的戰術用途是,攻擊空中和地麵目標。
30-1式30毫米航空炮
這是航空炮中口徑較大的一個炮種。該炮早在1957年就開始了試製工作,1959年生產出6門樣炮。當年底批準試生產。隨著技術的發展,該炮明顯落後,於是,20世紀70年代末又重新進行改進實驗。1980年之後,改進型的30毫米航空炮代替了1959年的設計。
該航空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30毫米;初速度為780米/秒;射速為每分鍾850發;身管長1600毫米;采用炮身短後坐式自動工作原理;炮重66.5公斤;使用壽命為2000發;配屬飛機種類為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等。
30-1式30毫米航空炮的主要技術和結構特征是,該炮可以安裝在固定的炮架上,也可以裝在活動的炮架上。安裝該炮的炮架,前固定座為承受力量點,後固定坐為支撐點。火炮部分有壓縮空氣完成裝彈和退彈運動,由電發火機構控製射擊。
該航空炮與23-1式航空炮的結構區別是,該炮采用了導氣筒代替原炮管簧、減震簧和油壓減震筒等,使航空炮重量減輕許多,結構也更加緊湊。
30-1式30毫米航空炮的設計,采用了雙管行程進彈機構,可利用身管組的後坐和複進帶動彈鏈節,分兩個階段進入進彈機。這樣,可使進彈動作平穩可靠。
該航空炮主要的戰術用途是,打擊空中目標和地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