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炸彈、魚雷、空對地導彈等武器從空中對敵方地麵、水麵設施實施打擊和破壞的飛機叫做轟炸機。
現代轟炸機可按其用途和性能分為戰術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也可按其起飛重量和航程,區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轟炸機。輕型轟炸機都是戰術轟炸機,其用途是配合地麵部隊行動,摧毀敵人的地麵設施,如工事、火力點、指揮中心、交通樞紐、坦克群、炮兵陣地、雷達陣地等。中型轟炸機既有戰略轟炸機又有戰術用途,該機型的起飛重量一般在40至90噸之間;航程在3000到6000公裏之間。重型轟炸機都是戰略轟炸機,主要用來轟炸敵人後方目標,如軍事基地、交通樞紐、軍事和政治中心等,該機型的起飛重量一般在百噸以上,航程在6000公裏以上。
不管什麼種類的轟炸機,其基本結構都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飛機本身,另一部分是機載武器和裝備。飛機本身的構成是,機體、動力裝置、起落裝置、操縱裝置、液壓和氣壓係統、燃料係統、救生設備等。機載武器和裝備包括,機載武器,如炸彈、導彈、魚雷、核彈等;機載裝備主要包括,火力控製係統、電子裝備、瞄準裝置、通信裝置、炸彈艙、導彈艙、導彈懸掛裝置等。現代轟炸機,為了提高飛機的飛行性能和戰鬥性能,加裝許多高技術設備,如自動駕駛儀、地形跟隨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對抗係統、全向警戒係統、保證突防和遠程航行係統等。另外,中型和重型轟炸機還裝有空中加油和接收預警機信號係統。
轟炸機的出現比殲擊機晚一些。據說,最早裝備轟炸機的是俄國軍隊。他們於1915年就使用了轟炸機。以後,各國也紛紛效仿,使轟炸機成為各國戰鬥機群中的又一種機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轟炸機比殲擊機還威風,它們能懸掛2000公斤炸藥,在空中飛行500到1000公裏,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80公裏,可深入到敵人後方轟炸。敵人的機槍和大炮很難把轟炸機打下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機的各項性能都大幅度提高,一架飛機的載彈量可達9噸多,飛行速度達到了每小時600公裏,航程達到了7500公裏。這些變化,使轟炸機成了軍事進攻的重要武器。
戰後,轟炸機繼續向著高性能、遠距離、大掛載量等方向發展。特別是核武器研製成功,並從美國和前蘇聯的對立形成冷戰局麵之後,轟炸機就開始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戰術轟炸機,另一個是戰略轟炸機。後者可攜帶原子武器,進行超遠距離飛行。戰術轟炸機則向著高速度、超低空、強突防能力等方向發展。現代轟炸機主要向戰略轟炸機方向發展。其技術特點主要是,第一,高速低空突防能力;第二,先進的火控係統,能全天候轟炸;第三,攜帶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空對艦導彈;第五,在需要時都可攜帶原子武器作遠程轟炸。世界最著名的轟炸機主要有:美國的B-52轟炸機,它的巡航速度為每小時900公裏,載彈量為18到26噸,實用升限為16000米,作戰半徑可達7400公裏;前蘇聯的圖-20轟炸機,巡航速度為750公裏,作戰半徑5000公裏,最大航程1.4萬公裏,載彈量15到25噸;英國的火神轟炸機,巡航速度達到了1000公裏,實用升限為19000米,最大航程7650公裏,可載彈量為10噸左右;法國的“幻影”Ⅳ轟炸機,巡航速度為960公裏,2.2倍音速,作戰半徑1200到1600公裏,可載彈量為6.4噸。
中國在國民黨政權時期就有了轟炸機,這些飛機有的是從國外引進的,也有的是國民黨的兵工廠製造出來的。這些飛機先後參加了對紅軍、解放軍根據地的轟炸,也參加了一些抗日鬥爭。1930年國民黨空軍一架轟炸機在對紅軍的鄂豫皖根據地進行轟炸時,由於油料耗盡,不得不在根據地範圍內找一塊平地迫降。紅軍俘虜了飛行員並繳獲了這架飛機。紅軍官兵是善於接受新事物的,他們得到這架飛機後,就設法利用它。先修了一條占地百來畝的機場,利用俘虜的一名國民黨師長換取了航空燃料。在紅軍攻打黃安城的戰鬥中,久攻不下時,這架撿來的飛機派上了用場。飛行員單機飛到黃安城上,投下了一捆捆的手榴彈。手榴彈爆炸後,把城裏的國民黨軍嚇呆了。有的投降,有的逃跑。紅軍解放了黃安城,並繳獲了5000多條槍,俘虜了5000多人。這是紅軍曆史上第一次擁有並使用轟炸機。
新中國成立之初,引進並使用的是前蘇聯生產的圖-2型活塞式轟炸機、伊爾-28噴氣式輕型轟炸機、圖-4活塞式中型轟炸機等。1957年,前蘇聯根據中蘇協定,向中國轉讓了中型轟炸機圖-16的製造權和有關的技術資料,中國開始生產轟炸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消化,中國的航空技術人員試製出了第一架國產轟炸機,並為之定名為轟-6飛機。1958年9月27日,第一批轟-6飛機試飛成功,批量生產後交付部隊使用。中國空軍終於裝備了國產的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