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魚和豆腐一起吃
1.魚和豆腐互相補充。
魚肉和豆腐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它們都是不完全的蛋白質。首先,豆腐蛋白質缺乏蛋氨酸和賴氨酸,而魚肉中卻含量豐富;魚肉蛋白質含苯丙氨酸較少,但豆腐中含量則較多。同時,魚是“營養密集型”食品,其蛋白質含量高達17.3%,磷、鈣、鐵、脂肪、維生素D等營養素含量也很豐富。豆腐作為食藥兼備的食品,具有益氣、補虛等多方麵的功能,而且,鈣含量相當高,每100克豆腐中的含鈣量達到了140~160毫克。兩者搭配食用,可以取長補短。其次,魚和豆腐一起吃,對人體吸收豆腐中的鈣能起到促進作用。豆腐中雖然含鈣量多,但單獨吃並不利於人體吸收,魚中豐富的維生素D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將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因此,易患骨質疏鬆的女性和老年人,應多吃和同吃魚和豆腐,這會大有益處。
2.魚和豆腐的吃法有講究。
研究表明,魚肉和魚油內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液膽固醇的作用;豆腐蛋白中含有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能調節內分泌代謝,尤其對婦女雌激素減少和骨質疏鬆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魚肉和豆腐一起吃,對於冠心病和腦梗死的防治也很有幫助。豆腐和魚搭配的吃法很多,魚頭豆腐湯比較常見,做起來也方便:先把魚頭下鍋煎好,再加水,並加入幾片生薑,用大火將魚頭湯煮成乳白色,然後放入豆腐一起燉,數分鍾後加入食鹽、味精和胡椒粉,魚頭豆腐湯濃似鮮奶,豆腐滑嫩,吃起來不油膩。也可以選擇鯽魚和豆腐搭配,既有營養價值,還能起到養顏作用。也有人用鯉魚紅燒豆腐,吃起來別有風味。
六、多攝入含鈣豐富的食物
(一)補鈣是關鍵
研究發現,每日骨骼的鈣代謝循環量為700毫克,飲食中鈣的不足部分,則由體內蓄積鈣給以補充。如果由飲食而來的鈣不足,則應另行補給。鈣的補充量應為800毫克/日,對發育期的青少年或絕經期婦女要每日補鈣1000~1200毫克。鈣在腸內不易吸收,兒童期飲食中鈣的吸收率為50%~70%,成人期隻不過30%~50%,尤其富含草酸的菠菜和甜菜等蔬菜中的鈣特別難以吸收。食品中纖維素過多時,會影響鈣的吸收,老年人的鈣吸收量更為低下。研究還表明,維生素D在皮膚受日照的影響下被激活,才能變為鈣吸收所必需的維生素D3。因此,在補鈣的同時,必須多做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並適當限製纖維素的攝入。
(二)選擇富含鈣質的食品
為了防治骨質疏鬆,必須經常選擇富含鈣質的食品。含鈣豐富的食品很多,主要有牛奶、海產品、雞蛋、豆製品、芝麻、核桃仁、山楂等。特別是牛奶,每100克鮮牛奶含鈣120毫克,如果每人每日喝牛奶250克,便能提供鈣300毫克,牛奶中的磷與鈣的比例適當,且易於吸收。魚類中含鈣質也很豐富,按100克計算,清燜沙丁魚含鈣220毫克,帶皮蝦幹含鈣200毫克,沙丁魚罐頭含鈣400毫克,帶骨鮭魚罐頭含鈣2500毫克;水豆腐中含鈣145毫克,而凍豆腐中的含鈣量可達到590毫克;幹紫菜中含鈣量為290毫克,幹羊棲菜中含鈣量高達1400毫克,蘿卜葉中含鈣量為210毫克。
(三)合理烹調,防止鈣流失
前麵我們已經提到,人體內的鈣來源於含鈣食品,人們吃了這些食品,就能保證身體的生理需要。但是,飲食中的鈣往往會在烹調加工中流失。為了防止食品中鈣的流失,必須掌握合理的烹調方法。對於含有較多草酸的蔬菜如菠菜、莧菜等,在烹調前應該先用沸水焯一下,以減少菜中草酸的含量,防止形成草酸鈣而影響鈣的吸收。另外,穀類中含有的植酸酶可分解植酸鹽釋放出遊離鈣和磷,增加鈣的利用率。植酸酶在55℃環境下活性最高,為了增加植酸酶的活性,可以先將大米加適量的水浸泡後再洗,在麵粉、玉米粉、豆粉中加發酵劑發酵,並延長發酵時間,均可使植酸水解,使遊離鈣增加。
(四)骨頭湯、菠菜燒豆腐與補鈣
我們知道,動物骨頭裏含鈣量很高,因此,人們常常燉骨頭湯用以補充體內的鈣質。燉骨頭湯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由於骨頭湯裏脂肪含量較高,而脂肪與鈣結合可形成一種皂化物,這種皂化物會妨礙鈣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燉骨頭湯時可放些醋,使骨頭裏的鈣質溶解出來。同時,還要注意去掉骨頭湯中過多的脂肪,這樣可以增加鈣的吸收與利用。
還有人認為,豆腐含鈣較多,吃豆腐燒菠菜能補鈣,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由於菠菜、茭白、竹筍、洋蔥、莧菜和韭菜等中含有較多的草酸,草酸容易與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草酸鈣很難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所以,含鈣高的食物不宜與這些蔬菜一起烹調。
(五)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的因素
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有以下主要因素:
1.鈣的吸收和利用離不開維生素D。有人稱維生素D是打開鈣代謝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沒有維生素D的參與,人體對食品中鈣的吸收還達不到10%。
2.長期大量吸煙、長期飲用咖啡或過量飲酒者,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影響很大。
3.長期服用可的鬆類激素或甲狀腺素者,也會妨礙鈣的吸收與利用。
4.患有慢性胃腸道疾病者,鈣的吸收會減少。
5.更年期和絕經期婦女雌激素含量降低者,鈣的吸收與利用會受影響。
(六)補鈣與尿路結石
近年來,在全世界範圍內,尿路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呈現增多趨勢。研究發現,這類結石多屬於草酸鈣性質,美國、瑞典和日本等國的尿路結石發病率高達12%。因此,有的醫生勸尿路結石患者少食含鈣豐富的食品。但是,專家研究發現,尿路結石患者進食含鈣豐富的食品後,鈣質可與腸內食渣中的草酸結合,變成不溶性的草酸鈣,而草酸鈣不能被腸管吸收,從而避免了尿路結石的形成。臨床觀察也發現,尿路結石患者食用高鈣飲食,結果減少了尿路結石的複發,解除了高鈣飲食可導致腎結石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