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氧運動的“一三五七”
有氧運動的要點是“一三五七”。“一”是一天至少運動1次;“三”是每日運動不少於30分鍾,最好一次完成。如有困難,也可分解為2~3次,每次10~15分鍾;“五”是每周至少運動5次;“七”是運動量達到七成為宜,應由運動中的心率增快的程度來確定。運動量因年齡不同而不同,年齡越大,運動量越小。運動中的適宜心率應掌握在170與年齡之差的範圍內。例如一位70歲老人,其運動中的適宜心率應為:170-70=100次/分。在運動開始前,應做好熱身準備活動。運動結束後,要有15分鍾的放鬆活動,不要突然停止活動。
(三)有氧運動要循序漸進
盡管有氧運動是一項運動量較為輕微的運動,但對於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骨質疏鬆患者來說,還是應該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尤其對患過心肌梗死或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應由醫生對病情評估,製訂合適的運動方案。首先,應有效控製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待病情穩定後,才能讓心髒病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運動,這樣對疾病的恢複和提高生活質量是有益和安全的。第二,高血壓患者應在充分控製血壓後開始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適度降低血壓,還可適度提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從而有益於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氧運動還有益於緩解緊張,改善睡眠,促進身心健康。骨質疏鬆患者,於晚飯之前進行30~50分鍾的有氧運動,不但不會增加食欲和食量,反而有利於食量的控製。
四、骨質疏鬆與走路
實踐證明,走路是最簡便易行和最安全的運動方式,也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最好的運動方式。走路不需要專門的運動場地,不需要特殊的運動設備,也不需要安排專門的時間。走路健身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恒,一天也不能間斷。每日戶外走路的時間要達到30~50分鍾,走路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以每分鍾走100步左右為好。其餘的時間也要盡量多活動,不要總是坐著或躺著。上班族在工作時,要安排做工間操,上下班要盡量以步代車,要多爬樓梯,少坐電梯,力爭每日走8000步以上。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會遠離骨質疏鬆。
五、骨折患者的康複
(一)四肢骨折的康複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是身體進行活動的杠杆。它是以關節為樞紐,以肌肉為動力,通過神經的調節進行有目的的活動。骨折的康複不但要恢複骨骼的支架,更重要的是恢複肢體的活動功能,避免並發症的發生。骨折後持續腫脹是致殘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骨折後需局部固定,可導致廢用性肌萎縮,關節攣縮,骨質疏鬆及全身心肺等重要髒器功能下降。骨折後的康複可分早、晚期兩個階段。骨折後早期康複的主要原則為,消除局部腫脹,預防肌肉萎縮,保持關節的活動度,預防骨骼脫鈣及全身心肺功能下降。肢體抬高的遠端必須高於近端,近端要高於心髒,下肢抬高角度小於45°,這對臥床的下肢骨折患者是一種有效的消腫方法。有效的按摩可以緩解疼痛,減輕腫脹,按摩還可以牽拉纖維組織。運動鍛煉在骨折累及關節的同時,常遺留較顯著的功能障礙,須及早預防,因此,固定2~3周後,應每日取下固定物做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繼續固定,這樣通過相對關節麵之間的互相磨擦與擠壓,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複,並使關節麵有較好的塑造,同時也防止或減輕關節內的粘連。後期康複的原則為:此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固定物去除後進行康複治療完全不同於早期,其目的在於消除殘存的腫脹,軟化和牽拉纖維組織,增加關節活動範圍,恢複血液循環,增強肌力及重新訓練肌肉的靈巧度。上肢骨折後重點訓練持物、穿衣、梳洗、進餐、書寫等。下肢骨折後重點訓練站立、下蹲、步行、上下樓梯、跑步、踏自行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