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股骨頸骨折的康複
股骨頸骨折多見於老年人,骨折後臥床時間比較長,並且氣血虛弱。因此,加強功能鍛煉尤為重要。除進行局部功能鍛煉外,臥床期間還應加強全身鍛煉,每日可做深呼吸,主動按胸咳嗽排痰,做上肢和健側下肢的主動或被動的關節活動,做頭胸部的自我按摩以疏通氣血。臀部要放一個墊圈,並每日定時按摩。新鮮骨折行閉合複位內固定者,足部需穿“丁”字鞋,以防患肢外旋,避免由於骨折端旋轉而影響骨折的穩定性。複位內固定後,即可取半臥位休息,禁止做髖關節的內收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直和骨折發生再移位。4~6周後可在床上做主動或被動的髖膝關節鍛煉,但不宜做髖關節內收和外旋運動。2~3個月後扶雙拐步行鍛煉,一般不宜負重太早,在骨折尚未愈合之前,為了防止髖關節內收畸形,並有利於骨折愈合,要做到不盤腿、不側臥、不下地負重。經X線片確認骨折已愈合,可扶單拐行走,一般在半年內患肢不能負重。以後每3個月攝X線片1次,待X線片顯示骨折已完全愈合,股骨頭無缺血性壞死現象,1~2年後才可逐漸棄拐行走。
(三)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康複
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的護理,是患者康複的重要環節。首先,要注意患者術後的心理護理,患者常常以為手術成功就是治療的結束,結果過早活動會使切口裂開或影響愈合。有的患者懼怕疼痛,稍有疼痛就不敢鍛煉。因此,應與患者多談心,向患者說明康複鍛煉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正確的功能鍛煉。手術後當天,就要患者開始進行患側手部的握拳、伸指及腕關節的被動活動,術後第3日開始做整個上肢肌肉的舒縮鍛煉,用健側肢體托住患肢輕度抬舉及活動肩關節。術後7~10日開始利用重力做患側肢體的鍛煉,活動範圍循序漸進。鍛煉的次數一般每日不少於10次,每次鍛煉時,各動作的次數一般以患者有輕度疲勞感為妥。
(四)橈骨下端骨折的康複
橈骨遠端骨折以中老年人多見,常因跌跤倒地用手著地而發生。骨折後,要盡快去醫院複位固定。骨折複位後2周內,應固定在掌屈偏向尺側位,在固定期間禁止手背屈位活動和向橈側活動。將前臂取正中位或稍旋後位,三角巾懸掛於胸前。用大夾板固定者,應及時調整布帶的鬆緊度,上下移動範圍以1厘米為宜。2周以後應固定在功能位置,即手略微背屈位置,並加強手部的伸、握等功能鍛煉。冬天應注意患肢的保暖,並觀察患肢手指的溫度和顏色,以了解血液循環的情況,如有循環障礙應及時去醫院處理。複位固定早期即應進行手指屈伸和握拳活動及肩、肘關節活動。由於遠端骨折段常向背側和橈側移位,因此,2周內禁忌做腕背伸和橈側偏斜活動,以防複位的骨折端再移位。2~3周功能位固定後,進行腕關節背伸和橈側偏斜及前臂旋轉活動。4~6周全部固定解除後,可做腕關節屈、伸、旋轉及尺、橈側偏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