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國家在獨立發展傳播體係方麵應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意識。
在發展傳播學的理論影響下,一些學者還提出了發展性新聞、發展新聞價值觀等概念。所謂發展性新聞,就是有關經濟落後的國家為了給人民提供最低生活水準而開展各種工程和項目的新聞。發展性新聞報道,則是指對所有通過人類計劃和努力而出現的社會、經濟增長或改善所作的報道,主要涉及:政府體製改革;農業發展和食品生產;經濟活動;教育;就業和勞工福利;計劃生育;醫藥、衛生、保健;住房;工業、科學、技術發展;大眾傳播;國家統一;農村和城市發展;社會改革;電信、旅遊、交通發展等等。
發展傳播學(包括發展新聞學)的主要研究者多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可他們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傳播實踐時卻給出了與西方經典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不盡一致的建議,足見他們還是在相當程度上注意到了發展中國家現實國情的特殊性。這是令人讚佩的,同時更是發展中國家在融入世界交往時應自知並時時自省的。
中國自獲得民族獨立後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雖然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屬於發展中國家,還麵臨著艱巨的現代化任務。如何借助大眾傳播為國家建設——尤其是為居於核心地位的經濟建設服務,同時還不得不應對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下新的國內國際關係、新的大眾傳播格局的挑戰,這些都依然是橫在國人麵前的艱難課題。發展傳播學雖曆經質疑、批判而不斷修正、演進,但對中國來說仍然稱得上是一個“正當其時”的理論——即使初興於半個多世紀前,然而它提出的問題、擬完成的任務至今還處於實踐探索中,遠不能說業已解決。
用發展傳播學做經濟報道視野拓展的理論平台,比如回過頭再去看那兩篇關於青藏鐵路帶動西藏經濟發展的報道,可能有些疑問就好理解了。
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同。它既不得不用追趕的速度去完成西方兩、三百年前業已完成的工農業的現代化任務,同時又不得不和西方一道麵對高科技革命帶來的第三次浪潮的產業衝擊;它的東部沿海省市幾乎已經追趕上了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樣態,甚至已經出現了和西方相似的某些後現代的發展氣息,但它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卻還不時為溫飽問題所困擾;它與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尚未完全解決民眾的生存發展權,卻又必須和發達國家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為全球氣候變暖、水源汙染、礦產枯竭等環境問題分擔責任……在這種背景下報道像青藏鐵路、三峽大壩、南水北調這類帶有全局性質的重大建設工程,中國的媒體很自然會從優先考慮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的角度、正麵引導的角度去裁奪事件的意義與價值。而西方媒體顯然沒有這樣的認識背景,同時也不排除還可能抱有別的意圖,所以他們的報道思路多少有點和我們“擰著”,甚至捕捉的新聞點都經常不是我們認為的重點。
這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雖然當前冷戰已經結束,全球化話語漸為主流,但另一方麵,各民族國家堅定地追求國家利益仍是現實存在,而且相較冷戰時期國家利益主要表現為軍事戰略利益不同,今天的國家,尤其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它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它的國家利益主要表現為金融利益;二是它的軍事戰略可以直接為實現其金融利益服務”。以這樣的戰略高度看待經濟報道(特別是財經報道)的職責功能,看待不同國家對相同經濟事件的不同理解,傳媒、記者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唯物辨證的方法意識無疑都會躍升一個新台階。可見,中國的經濟報道既要顯示出國際視野,又要凸顯國家、民族立場,而發展傳播學的理論貢獻恰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