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後發現代化的報道語境(2)(1 / 3)

如果按照獲獎作品所屬媒體的性質分類,這29家媒體中綜合性黨政機關報(社)占18家,作品37篇;綜合性晚報都市報占5家,作品4篇;經濟類報紙(包括經濟類黨政機關報(社)和經濟類晚報都市報)占5家,作品7篇;其他類別(指《科技日報》)占1家,作品1篇。

如果根據經濟報道的四大子類來對獲獎作品分類——即按照前述賀宛南的界定:財經報道以投資者為核心受眾、以投入產出為主線,通常指的是證券市場和各類金融投資市場的新聞;產經報道以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為主要內容;政經報道主要指涉及國家宏觀經濟層麵的經濟政策、經濟方針等新聞;社經報道既包含消費市場新聞,也包含民間理財、創業故事等社會新聞,甚至還涵蓋了財富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文化等極其寬泛的內容——那麼,這49篇作品中政經報道7篇,占14%;產經報道21篇,占43%;財經報道12篇,占25%;社經報道9篇,占18%。

如果按照報道內容所反映出來的輿論導向來對獲獎作品分類,那麼,這49篇作品中正麵反映經濟發展中的新進展、新成就、新氣象、新經驗等的報道(正麵報道類)34篇,占70%;探索研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難題、困境等的報道(問題研究類)7篇,占14%;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違法、違紀或違背民意的不良現象及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報道(輿論監督類)8篇,占16%。

如果按照獲獎作品的報道體裁分類,這49篇作品中消息24篇,占49%;通訊17篇,占35%;係列8篇,占16%。如圖2-5。

如果按照獲獎作品的報道區域分類,這49篇作品中報道東北地區的有3篇,占6%;華北地區的有4篇,占8%;華東地區的有20篇,占41%;華南地區的有1篇,占2%;西南地區的有1篇,占2%;西北地區的有3篇,占6%;華中地區的有8篇,占16%;綜合的有9篇,占19%。如圖2-6。

通過以上六個圖表的分析,我們會大致有這樣一個印象:在過去二十一年中,最容易得到中國新聞獎青睞的經濟報道是來自中央或省級綜合性黨政機關報(社)的、聚焦產業經濟或區域經濟的、以正麵反映經濟社會主流價值為取向的、取材自東部較發達地區的經濟報道。

上述印象雖然隻是1991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但從中傳達出來的黨和政府在經濟報道方麵的導向還是很明晰的,那就是緊密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經濟發展目標,以肯定社會的進步麵為主,通過重大題材的示範效應進行全社會的集中動員,從而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這一極富中國特色的報道導向,需結合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各階段的具體內容來理解才能發現其內在邏輯。

根據新浪網新浪財經頻道為慶祝建國六十年的專題“甲子興邦:新中國60周年經濟報道”[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z/guoqing60.html。]的總結,1992年至2002年,是中國確立市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時期,其間經曆了1992年經濟體製轉型的果斷決策,1994年整頓金融秩序和經濟軟著陸的艱辛,1997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擴大內需的挑戰,1998年施行國有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的力挽狂瀾,以及1999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調整。這一時期,改革與開放事業的深入,使得政府基本上接觸到了改革最核心的問題,如產權問題、中央與地方關係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問題、金融秩序問題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與解決,不僅保證了改革的繼續和深入,同時也是消除舊體製,創立新體製的過程,並由此帶動了經濟社會轉型和經濟快速發展。

接下來的十年則是在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時期:2002年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2003年著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2004年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頒布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非公三十六條”,2006年提前實現取消農業稅的目標,2007年對完善市場經濟、促進政治文明、保護民生具有重大意義的《物權法》開始施行,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製定提振經濟的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2011年主攻醫療、教育、福利保障等民生工程,刺激內需,轉換經濟發展方式。在這一時期,中國逐步邁入改革的深水區,各社會階層的利益博弈日益複雜和尖銳,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步從對量的追逐向質的提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