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後發現代化的報道語境(3)(1 / 2)

身居中國腹地的湖北是中國經濟新聞的“富礦”,也是中國新聞獎的獲獎大省——二十一年來的特別獎、一等獎榜單上,以湖北為新聞源的經濟報道有7篇,其中出自湖北當地媒體的占6篇,這份驕人成績直逼另一家中國新聞獎獲獎大戶上海。據筆者統計,以上海為新聞源的經濟報道有8篇,其中出自上海當地媒體的占6篇。這當然與湖北新聞界同仁的勤奮分不開,更與湖北是華中地區重要的大中型產業基地、國有資產密集之地、國企改革的前沿分不開。1997年獲獎的係列報道《由邯鋼經驗引出的話題》反映的是一件咄咄怪事:在湖北誕生的“勞動消耗轉化論”及其管理經驗比“邯鋼經驗”更早,但這一頗有價值的經濟理論在湖北搞“熄火”了,卻在邯鋼搞得“響當當”以至名滿全國,倒過來還反哺湖北。

1998年獲獎的通訊《140萬雙襪子的命運》,靈感來自記者不經意間從線人那得到的一個線索,初稿隻是把積壓在武漢襪廠的140萬雙襪子當成一種奇怪的現象來處理,後經編輯部群策群力的討論提煉,以及向經濟學家的求教,報道主題直指國有企業改革難點——體製改革,因為襪子問題表麵上看是如何處理積壓物資,實則是被體製所困的一個典型代表,是反映國有企業考核機製不科學的橫切麵。文章見報後,引發了《南方周末》、《經濟日報》、《北京青年報》、中央電視台等全國及地方多家媒體的後續報道或轉載,掀起了一波“襪子熱潮”。

同於1998年獲獎的《資本運營係列報道》,是中國新聞獎中較早詳細探討“資本”這個當時國人還十分陌生的概念在國家經濟運行中的價值的深度報道。整個專題把資本運營比作解決湖北國企聚集著財富,創造著財富,同時又閑置著、“窩囊”著財富這一匪夷所思的難題的“金鑰匙”,層層深入地剖析了在盤活國有資產時如何“找到一把金鑰匙”、“誰來使用這把金鑰匙”以及“怎樣用好這把金鑰匙”。

七年後的2005年,又有反映湖北經濟建設的“重磅”報道獲獎,即首發於2004年6月18日《湖北日報》頭版的關於“改善湖北投資環境”的係列輿論監督報道,由評論、通訊、綜述等多種報道形式組成。該係列借兩起賴賬案尖銳地指出:“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人無信不立,市無信不興。老百姓要講信用,政府更要講信用。而發生在我省的一些經濟糾紛案中,失信者恰恰是一些地方的政府。政府作出的擔保可以不算數,政府作出的承諾可以不兌現。這樣做,政府怎麼能有公信力?怎麼能取信於民?”

如果把新華社1995年獲獎的《菜價追蹤》和2011年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做的一個關於物流的調查報道結合起來看,或許更能理解前者的價值:不僅用追蹤報道的方式豐富了記者的采訪手段,其暴露出的商品流通領域價格調控機製的諸多問題直至十六年後的今天依然未能完滿地解決,足見這篇經濟報道選題的典型和重大。

1999年獲獎的《關於鄭州亞細亞商場、集團興衰的調查》是一篇深入研究企業管理的調查性報道。記者敏銳地抓住商戶堵門討債風波這一突發事件,從亞細亞的管理、用人製度,流通體製,監督機製,到高層管理矛盾,層層剖析了“亞細亞”由盛到衰的深層原因。

醫藥代表竟然向藥房負責人下跪,要求別再賣自家的藥;製藥廠居然也封殺該藥房,拒絕為其供貨——這樣的稀罕事正是2004年獲獎的《醫藥代表向“老百姓”下跪》反映的事實,原因不為別的,隻因為這家?“老百姓”大藥房是平價藥店,藥價比國家核定價格平均低45%,打破了醫藥零售業的暴利行為。就藥價虛高問題,同一時期,杭州的多家都市報也做過報道,但影響不及發自浙江省委機關報的此篇。在輿論的壓力下,“老百姓”大藥房買不到貨的局麵明顯得到改善,受此鼓舞,平價藥店在杭州紛紛開張,各類藥店、醫院也降低了藥價,杭城舊有的藥品市場格局開始被打破。

《政府軟件采購問題追蹤》之所以能在2005年獲獎,是因為2004年底,在我國政府軟件采購領域出現了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部分省、市的主管部門,置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於不顧,大規模采購國外軟件,不采購或隻是象征性的采購部分國產軟件。這種做法不僅嚴重違反了《政府采購法》,而且對我國具有自主創新的軟件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後果。《科技日報》對此的係列報道以北京市政府軟件采購引發的巨大爭議為典型個案,不僅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真相,而且從不同角度對該事件進行了及時披露,剖析深層原因,澄清某些糊塗認識,營造發展民族軟件產業,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發揮了正確的輿論監督和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