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後發現代化的報道語境(3)(2 / 2)

美國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的羅斯托(Walt W.Rostow)在其著名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中,用經濟理論解釋經濟曆史的進程,把社會發展分為必須依次經過的六個階段:傳統階段、創造前提條件階段(又稱起飛前的準備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在這六個階段中,羅斯托特別重視“起飛階段”,認為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階段。起飛是一種工業革命,即指生產方法、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在性質上而非程度上發生重大的變化,各種束縛經濟成長的力量被最終消除,經濟走上持續增長之路。[參考自童星:《發展社會學與中國現代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467至103頁。]羅斯托的經濟成長六階段雖然存在用線性發展模式機械解釋不發達問題的局限,但其對結構轉型、製度創新在後發現代化國家從量變向質變“騰躍”中的作用的重視仍具積極意義。

而在助推國家起飛的諸多動力中,大眾傳媒準確及時的信息傳播、強有力的議程設置、廣泛的精神動員、適時的輿論引導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這正如施拉姆在強調信息傳播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時指出的,有效的信息傳播可以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可以加速社會變革的進程,也可以減緩變革中的困難和痛苦。上文評介的11篇探索研究型報道把敏銳的觸角探入經濟社會的各個深處、痛處和難處,以割肉剔骨的魄力和勇氣,把一個個鮮活又觸目驚心的典型案例說深了、講透了,力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消除各種束縛經濟成長的阻力,在全社會形成一股改革創新的共識與氛圍,這正是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報道特有的期望。當然,末了,還有一句完全不算多餘的話是:就目前來看,這樣的報道所占的份額還是太少,還需加大報道分量。

四、政策通達的組織傳播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將組織定義為“一個為完成協作任務而進行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人際活動的體係”[Weber,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p.151.轉引自(美)斯蒂文·小約翰著、陳德民、葉曉輝譯:《傳播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546頁。]。這個定義突出了組織是一個具有行動目標的人際團體的特點。“與其他社會結構一樣,組織也是由個人的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產生的。人們在依賴諸如角色、規範、規製等組織資源來引導其行為的同時,不僅達到了個人和組織目標,而且再生了組織係統自身”。[(美)斯蒂文·小約翰著、陳德民、葉曉輝譯:《傳播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560頁。]在這個“組織再生”,即“組織建構”的過程中,組織傳播是至關重要的孵化劑。組織傳播是以組織為主體的信息傳播活動,其總體功能是通過信息傳遞將組織的各部分聯接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保障組織目標的實現和組織的生存與發展。[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01頁。]具體說來,組織傳播建構組織結構時,有三個“隱喻點”[同20,第561頁。]:第一個點是概念點,包括組織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在這之中人們做出決策和選擇,由此限製組織中可能發生的其他事件;第二個點是執行點,即對決策和選擇的正式形成和聲明;最後是接受點,組織成員根據組織決策采取相應行動,這樣,組織建構完成。

與組織傳播強烈的功用性不同,大眾傳播指的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同21,第111頁。]。可見,如果說組織傳播的核心價值是為保證組織的行動目標和行動力服務,大眾傳播則以普適的大眾需求為價值取向。按一般的理解以及實際情況看,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分野通常是比較鮮明的,尤其是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傳播市場。但通過細讀二十一年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榜單上的經濟報道,筆者卻發現相當數量的獲獎作品在大眾傳播的同時,還部分承擔了政策通達的組織傳播職能,這也是與中國特有的後發現代化的報道語境高度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