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做人要靈活,生意場上死搬硬套沒出路(1)(1 / 3)

天下沒有不賺錢的行業,隻有不會賺錢的人。“適者生存”是生意場上永恒不變的法則,一個人要想賺進百萬,就必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腦子不靈活,一味死搬硬套,很難有出路。畢竟經商不是靠財力,也不是靠蠻力,靠的就是出其不意的好點子。隻有抓住時機,瞄準市場,生意才能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1經商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智力

人有一雙眼睛,它們是用來發現新事物,洞察人性的;人有一雙耳朵,它們是用來耳聽八方、收集信息的;人有一雙手,它們是用來實幹的。但主導雙眼、雙耳、雙手的是人的思想,如果沒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智慧觀念,就不可能用眼睛去發現機會,用耳朵去捕捉信息,用雙手去抓住扭轉命運的轉輪。

李嘉誠之所以能從一個茶樓的小夥計成長為華人首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智慧。由於家庭生活所迫,李嘉誠十幾歲就開始工作,而且非常早熟。在年少的李嘉誠眼裏,跑堂工作不隻是一個飯碗,更是一個接觸他人,學習社會經驗、體驗人生智慧的機會。

要知道,茶樓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這裏麵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有。李嘉誠對形形色色的人都充滿興趣,在工作期間,練就了超強的察言觀色的能力,學會了投其所好、見機行事的人際交往技巧,使他很好地勝任了茶樓跑堂這份工作。

後來,當他進入五金廠、鍾表廠、塑膠廠當推銷員時,他這種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本領派上了大用場,成為他了解客戶需求,駕馭客戶心理的絕招。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本領,李嘉誠不會有後來的輝煌成就。

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困境中,李嘉誠沒有向命運屈服,沒有抱怨工作低賤、抱怨出身悲慘,而是選擇逆風而上,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吃苦與命運抗爭。這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思路造就的命運。一個思想積極的人,其人生永遠不會黯淡,這就是李嘉誠所具備的成功者思維。

創業之後,李嘉誠的智慧在商場競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曾經說過:“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下麵這個案例,更是充分彰顯了李嘉誠的智慧、勇氣和魄力。

在長江塑膠廠的塑膠花成功打入了歐洲市場之後,李嘉誠決定進軍北美市場,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為此,李嘉誠主動負責設計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並通過香港有關機構,了解歐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把這些廣告畫冊寄出去。

不久之後,北美那邊有了反饋。有一家實力強大的貿易公司(S公司)對長江塑膠廠的塑膠花十分感興趣,對其報價也頗為滿意,他們表示在一周之後派人來香港參觀,以便更好地考察工廠,洽談合作。

李嘉誠對S公司的反饋十分重視,他了解到S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銷售網絡遍布美國和加拿大。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那麼,長江塑膠廠將迎來騰飛的機會。然而,李嘉誠不敢確定這個機會一定屬於他,因為對方的意思很明顯,他們來香港為的是考察整個塑膠行業,然後從中選擇一家或幾家作為合作夥伴。

這是一次鬥智鬥勇的競爭,比的是信譽、是質量、是企業規模,說到底,比的是企業領導者的智力和勇氣。當時長江塑膠廠論實力、產品質量、企業規模,都算不上老大,拓展歐洲市場時,由於他的企業規模有限,不被客戶信任。因此,他決定吸取之前的教訓。

李嘉誠是怎麼做的呢?他立即召開公司高層會議,宣布了一個令人振奮又驚訝的計劃:在一周之內,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為此,要把舊廠房退租,把可用的設備搬遷到新廠房,購置新的設備,安裝調試,招聘新人並對新人進行上崗培訓。這一切都要在一周之內完成,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使這個計劃前功盡棄。

在這短短的7天裏,李嘉誠與員工們一起戰鬥,每天他們隻休息三四個小時。李嘉誠雖然緊張,但是毫不慌亂,哪組人該幹什麼,哪些工作由誰做,每一天的工作進度,他都安排得非常妥當。從這一點上來看,足見李嘉誠的冒險並非草率,也足見他在關鍵時刻的沉穩氣度。

當S公司派購貨部經理來到香港的那天,新廠設備剛剛調試完畢,李嘉誠讓副手負責安排全員上崗,自己親自開車去機場迎接客人。同時,他已經在港島希爾頓酒店為外商預定了房間,在接外商回程的路上,外商表示要先參觀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