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學會說話,好口才幫你打出一片天(2)(1 / 3)

但是這些在背後議論他人是非之人,即便說的隻是一些小事情,似乎不需要背負任何道德上的責任,但是這些話若傳到被議論者本人的耳裏,他會打心眼裏排斥你,因為這涉及他的尊嚴。而且,論人是非者就此失去了和被論者成為朋友的可能性。而從聽者看來:他這麼挑剔,當著我的麵說別人壞話,誰知道背地裏又怎麼說我呢?這種人不值得交往。長此以往,你的交際圈子就會變得越來越窄,最後甚至成為孤家寡人。

所以,首先要做到“慎言”,不要主動在背後說人是非。如果要對某人進行評價,你可以先肯定對方的優點,然後再順便說一些和雙方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因此,隻有學會趨利避害,才能不被是非所累。而那些背後論人是非者,最後也終將被自己所害,下麵這個職場小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小斌和小凱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小凱不僅工作賣力,在公司的人緣也好,而且總是笑臉迎人,同事對他的評價很高。之後,小斌和小凱成了很好的朋友,二人經常在一起加班。

時間久了,小斌發現小凱並不像同事說的那樣,他總是喜歡和自己說其他同事的不是,哪怕是平時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小凱也能添油加醋地說得很嚴重,並且還時不時地借機抬高自己。

漸漸地,小斌對於小凱的一舉一動,甚至每句話都感到厭惡。無論他平常在同事麵前表演多好,說多麼好聽的話,小斌都對他懷有戒心。久而久之,經理對小凱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突然對他很冷淡。原來小凱也經常在經理麵前說別人的是非,而經理發現有些事並非像小凱說的那樣嚴重,所以經理覺得小凱的人品有問題,最後找了個借口把他給辭了。

俗話說:“紙裏包不住火。”說別人的壞話,遲早會傳到別人的耳朵裏,結果必將引來仇恨和報複。所以,在背後論人是非,還不如多說別人的好話。在背後說人好話,不僅避免了成為“大嘴巴”的危險,而且在背後說好話比當麵直接說的效果更好,這些好話最終也將使你獲益。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但如果當麵說好話,則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阿諛奉承,讓人感到虛假,並擔心對方是否有求於自己,或者是否出於真心。然而,如果這些話是通過第三方傳到對方的耳朵裏,自然感覺就不一樣了。在背後說別人好話,在別人看來都是發自內心,而且不帶任何私人動機。其好處除了能給更多的人以榜樣的激勵作用外,還能使被說者在聽到別人“傳播”過來的好話後,更加感受到這種讚揚的真實性和誠意,在自信心和虛榮心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增強了對說好話者的信任感。這時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因讚美而縮短,這自然也就為交際的成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晶晶和小青是同事,同時也是好朋友。有一次,二人因為一點小誤會便爭吵起來,此後很長時間兩人都形同陌路,見了麵也不說話。兩個人在一個辦公室裏辦公,彼此這麼沉默著相處感覺很尷尬。雖然兩人都不想這樣,但是由於自尊心作祟,誰也不願意先開口。

有一次,晶晶在和同事聊天的時候說道:“哎,其實小青這個人挺不錯的,就是脾氣急了點。她人也很熱心,上次她幫了我一個很大的忙,我還沒來得及謝謝她呢!現在鬧得這樣僵,真不知以後該怎麼相處。”

有一天,晶晶不在,小青在辦公室與同事閑聊,便對別的同事隨意說了幾句:“晶晶這個人雖然性格有點直,但是人真的挺好的,性格又開朗,以前我們很談得來的,她對我的幫助也很大,現在這樣挺可惜的。”

沒過多久,這些話便傳到了雙方的耳裏。二人心裏不由得有些欣慰和歉疚,於是兩人找了一個適當的機會,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兩人的關係勝似從前。

我們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對別人當麵說的話不是很感興趣,卻很想知道別人在背後是怎樣評價我們的。所以,要善於借第三者的口傳達自己的讚美之意。因為在很多人看來,他看不見的議論才是真實的。因此若要議論別人是非,原則就是:別人在你麵前議論時,你隻顧微笑即可;在不得不議論的時候,也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

4說話注意場合,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

《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這段話讓我們讀懂一個道理:為人過於直率,說話過於直爽,就顯得粗俗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