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個完美的“局”呢?那就需要我們用心去設計。
(1)要提前通知、張羅
有句話叫:“提前三天叫請,提前兩天是叫,當天就是提了。”所以重要的飯局一定要提前預約,讓被請的人覺得自己被格外關注,是個焦點。
(2)主座次座有講究,要分清
一個正規的飯局,一定會區分主客、主陪的位置,座次的安排總關全局,這位子絲毫亂不得。在招待客人進餐時,還必須判斷上、下位的正確位置。其實每個人在入座前心中都有了譜,但在入席時還是要好好地推讓一番。
(3)點菜是一門學問
點菜是飯局中的點睛之筆,如果你能點出一道獨特的菜肴來,那麼你將成為飯局中的關鍵人物。
(4)規矩要熟於心
在飯局中,總有一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規矩,比如說敬酒時,在敬領導或是輩分比自己高的人的時候,碰杯一定要比對方低,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在別人看來,就會顯得你懂規矩,大方得體。
2醉翁之意不在酒,沒人會平白無故地請客
在這個由關係、人脈組成的社會裏,要想達成某種目的,人際交往就成了最主要的手段,而飯局就為人際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飯局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飯局是萬萬不能的。一個人若能在飯局裏混得開,那麼人脈圈也一定很廣。由此,飯局的價值就不僅僅局限於“吃”了,而在於“局”這個精髓上。所以,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請人吃飯,其主要意義還在“局”字。
中國人自古崇尚“民以食為天”。研究飯局文化,就是觀察中國幾千年來文明史變化的一個窗口。所謂的文化、風土人情,很多其實就蘊藏在日常的吃喝之間。因此,飯局往往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一句這樣的話:飯局就是一個小社會,有人情,有利益,有交情,有生意。中國式的飯局,絕不僅僅是“吃飯”那麼簡單。所以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地請客,若深諳此道,便能在社交中如魚得水,自己也能夠受益。
易中天教授在《閑話中國人》一書中說道:“政治既然是吃飯,則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於處理飲食問題,就關係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我們都知道辛棄疾的那句詩:“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其中是有典故的,指的是當年趙國的老將廉頗,為了表示自己寶刀不老,雄風猶在,便當著趙王使者的麵,一口氣吃了一鬥米、十斤肉,來證明自己的身體仍健壯。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注重“關係”和“人情”的社會。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一個人辦事,首先一定會先想想身邊有沒有可靠的人能給自己提供幫助。一旦有了目標,首選的交流方式便是飯局。所以對於一個步入社會的人來說,學會在飯局上說話、做事,顯得尤為重要。千萬不要單純地把別人請你吃飯當做是理所應當的事,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地請你吃飯。一個會交際的人,一定會洞察出飯局中的規則,然後小心翼翼地遵守。若不懂飯局中的人和規矩,就會如下麵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得罪人還不自知。
陳秦是某單位的人事部經理,這家單位隔幾年就會進行一次職位大晉升,提拔一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這天,陳秦像往常一樣下班,突然範文走到他麵前,說:“經理,周末您有時間嗎?想請您吃頓飯,感謝這幾年來您對我的照顧。”陳秦本來就和範文關係不錯,便高興地答應了。
到了飯店,範文拿出一瓶紅酒,說是請他品鑒一下。陳秦本來就對紅酒情有獨鍾,一見這瓶洋酒,眼睛都亮了。在陳秦欣賞酒的時候,範文便時不時地在言語間談到他們夫婦倆的難處,說自己的父母還在農村,因為自己事業還沒有穩定,也不好意思將他們接到城裏來盡孝道。陳秦隻顧欣賞酒,也沒怎麼聽範文說話。飯後,範文硬是把紅酒塞給了陳經理,說自己也不懂酒,喝不出什麼味道,還是讓懂的人來品嚐,陳秦便半推半就地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