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飯局,中國生意人交往的最佳闡釋(1)(1 / 3)

飯局之道,不在“飯”而在“局”。香港大食客蔡瀾就說過: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中國最早的圈子文化,都是以飯食的名義設自己的局。一場飯局,既可以是親朋好友間的感情交流,也可以是生意對手的交鋒談判。大家圍在一起吃飯,就是一個相識相知、互通人脈的過程。

1飯局之妙不在“飯”,而在“局”

飯局,可以說是中國人不可缺少的社交方式。人們在飯桌上傳達友誼、溝通思想,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相互了解、彼此熟識。錢鍾書先生就曾說:“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所以,通過飯局我們不僅能夠認識新朋友,還能鞏固老朋友的關係,並不斷延伸自己的人脈網絡,把握好整個社交的局。所以,飯局之妙不在飯,而是在局。

說到飯局中的局,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飯局莫過於“鴻門宴”了。當年,項羽設下“鴻門宴”,看似是宴請,其實是想誅除劉邦。另外,還有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製造了“杯酒釋兵權”的事端。

在961年,宋太祖安排了一場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一起來食飯飲酒。叫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從而以飯局為契機,輕鬆解除了重臣的兵權。

飯局離不開飯,但真正的內涵又不在於“飯”而在“局”。在中國曆史上,飲食文化與社會關係糾結在一起的就不少。除了鴻門宴和杯酒釋兵權,像戰國四君子,門下有食客三千,每日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飯局開張。孟嚐君宴請賓客,對於投奔自己而來的俠士,無論貴賤都與自己吃一樣的饌品。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圈子文化,這都是以飯食的名義設自己的局。項羽和宋太祖是為了除異己,安穩自己的江山,四君子是為了籠絡人心。所以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裏所謂的請客吃飯,其實從一開始吃的就不是飯桌上的東西,而是人的一份心意、一份交情。

香港大食客蔡瀾先生,在《吃的講義》裏就說過:“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通常大家圍在一起吃飯,就是一個熟悉的過程,一個相識相知的過程。通過一杯酒、一頓飯,就是一個愉快合作的開始,也是打開自己財富之門的鑰匙。所以在飯局的觥籌交錯間,其真正所蘊含的意思並非食物,而是交友、關係、利益……一個真正懂得社交的人,不會隻把飯局當做是吃飯喝酒的地方。想看自己有沒有白來一場飯局,就得看在每一場飯局下來,你有沒有為自己的社交關係信用卡上添上一筆新財富。

齊歡是某公司一個普通的業務員,在臨近年關的時候,齊歡總是會想一些辦法感謝老客戶的幫助和支持。同時,這樣做也是為了下一次的合作打基礎。除了電話和短信,和客戶聯係感情的最佳方式就是答謝宴了。

和其他同事不一樣的是,齊歡認識到了飯局的重要性,他認為飯局是鞏固雙方關係和拓展人脈必不可少的工具。

肖晨是齊歡的一位老客戶,他們已經連續合作了4年,雙方經常聯係,相互支持,因此二人的關係也特別好。在年終的答謝宴上,肖晨還特意帶了一個自己的同行朋友參加。齊歡在和這位朋友認識後,耐心地跟他說了自己下一年的計劃和市場分析。

兩個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聊得非常愉快。最後這位朋友還拍著齊歡的肩膀說:“好啊,我非常願意與你合作,看來這個朋友沒有介紹錯啊!”

通過這位朋友,齊歡又認識了好幾位客戶,而且其中有幾位客戶和他在飯桌上直接就簽了約。第二年春,齊歡不僅業務翻了倍,因表現優秀,還被升為了業務經理。

例子中的齊歡知道,要想和客戶繼續簽約合作,就要維持良好的關係,而豐富的人脈資源就在客戶圈內。通過客戶圈,可以發現新人脈,結識更多的客戶。所以,他選擇了商務式談判方式——飯局,於是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通過飯局,可以更全麵地了解客戶的想法,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為將來的合作打下基礎。同時,也為你以後進入客戶的社交圈提供了寬廣的渠道。因此,在飯局中吃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設什麼樣的局。

中國原本的飲食之道,其實就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場飯局,既可以是親朋好友間的感情交流,也可以是生意對手的交鋒談判。所謂酒肉穿腸過,交情心中留。人脈圈子、社會關係、做生意,最後都繞不開飯局。有一句餐廳的廣告語說得好:“我不在家裏,就是在飯局上;我不在飯局上,就是在赴飯局的途中。”飯局在中國,也是一種社會身份認同體係。透過飯局,你可以看到飲食之道裏的利益、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和文化等等。混跡社會,最忌單打獨鬥,孤立無援。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圈子。而“飯局”,正是一個個圈子的現實縮影。也就是說,許多人奔赴飯局並不是為了吃飯,而是在用這個局拓寬自己的人脈圈,這是社交高手們去吃飯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