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1)(2 / 3)

內省法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這些標準有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和榜樣等。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對照榜樣與規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的方式、方法。

回避訓練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避免自私還要給自己訂立規矩。我國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就曾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要有這種明確的法律觀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分文不取。有了這一條,就能遏止私欲發展,防止其泛濫。

其實,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有一線之隔。越過它,就可以感受到舍己為人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自私的人停留在狹小自我的束縛裏,永遠無法想像和體會助人為樂的快樂。

心理醫生提示已經具有自私心理的人: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莊子說過:“鷦鶉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貪婪心理及其調適

貪婪心理分析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

“貪”的本義指愛財,“婪”的本義指愛食,“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愈滿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麼都想要,而且想無本萬利,無視等價交換,侵吞社會與他人財產,就是反常,就有害和有罪了。古人用“貪冒”、“貪鄙”、“貪墨”來形容那些貪圖錢財、欲望過分的行為,認為是“不潔”、“不幹淨”、“不知足”的。老百姓用“貪官汙吏”、“碩鼠”、“蛀蟲”來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可見貪婪是不得人心的,更沒有人願意同他成為朋友了。

有些人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所擁有。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得他們“貪婪成性”。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會產生一種行為的強化作用,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形成一種補償心理。還有些人存在著攀比心理,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物質生活比自己富裕,就會更貪婪地為自己索取東西,以求平衡。貪婪心理是影響人際交往的第三道障礙。

貪婪心理調適

由於貪婪並非人的天生秉性,所以它是可以改正的。異化的環境與文化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理,那麼正常的環境與文化同樣可以矯治一個人的心理。矯治貪婪,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