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問法
這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法,即自己在紙上寫出20個“我喜歡……”。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做較深層的分析。假設你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當你寫完之後,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對錢是否有一些過分的欲望,為什麼許多舉動都與錢有關。接著往下想,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之不義。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貪婪之心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後分析自己是否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是不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分析清楚後,便下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貪婪的惡習。
2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索取不義之財的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3警戒法。經常想一想那些因為貪婪而遭殺頭之罪的貪官汙吏,以此為戒,改正貪婪心理。
4知足常樂法。在生活中不能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要和自己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適應,不要貪圖虛榮,講攀比,內心要做到知足常樂。
依賴心理及其調適
依賴心理分析
依賴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具有依賴心理的人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情感無關。這樣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興趣、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具有依賴心理的人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具有依賴心理的人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會使他漸漸放棄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變成一個“應聲蟲”、“跟屁蟲”。剛開始時,同這樣的人交往的人可能會由於他的順從而產生沾沾自喜的感覺,但時間一長,就沒人願意同他交往了,因為具有依賴心理的人沒有一點主見,使同他交往的人覺得很累。可見,依賴心理是影響人際交往的第三道障礙。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心理時,指出具有這種心理的人有幾個特點:
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真可憐”的感覺。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父母的小姑娘。
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心理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最終形成依賴心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
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他們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裏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幹,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