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是放下身段,是理解,是包容,是不張狂;謙卑是忍耐,是堅持,是以柔克剛;謙卑是難得糊塗,是吃虧是福,是大智若愚;謙卑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不急功近利,是不好大喜功;謙卑是己所不欲毋施於人,保持謙卑,才能在得意時淡然。
水很謙卑,它總是向下,向下,可它卻成了江河湖海;
山很謙卑,它總是沉默,沉默,可它卻在沉沒中造就了一道壯麗的風景;
春很謙卑,它總是在嚴冬過後悄然而至,可它卻溫暖了生命,催開了花朵;
秋很謙卑,它總是默默地跟著夏季到來,可它卻帶來了收獲,帶來了果實。
保持一顆謙卑的心,生命就有了一種無法言傳的尊嚴和價值。
謙遜的生活是一種修煉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麵對的事不外乎兩件: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之難,難於從躁動的情緒和欲望中穩定心態;成事之難,難於從紛亂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織中理出頭緒。而最能促進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修煉謙遜的生活態度。
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風順,少遇挫折,彎腰、低頭是最好的處世方式。
孟買佛學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學院之一。這所佛學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的建院曆史悠久,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之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其他佛學院所沒有的。這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細節,但是所有進入過這裏的人,當他再出來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細節使他們頓悟人生,正是這個細節讓他們受益無窮。
原來孟買佛學院在它的正門一側,又開了一個小門,這個小門隻有 1.5 米高,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必須低頭,否則,就隻能碰壁了。
這正是孟買佛學院給它的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所有新來的人,教師都會引導他到這個小門旁,讓他進出一次。很顯然,所有的人都是低頭彎腰進出的,盡管有失禮儀和風度,但是卻可以使人有所領悟。教師說,大門出入當然方便,而且能夠讓一個人很體麵、很有風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時候,我們要出入的地方並不是有著壯觀的大門的。這個時候,隻有那些暫時放下尊貴和體麵的人才能夠出入。否則,有很多時候,就隻能被擋在院牆之外了。
《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話的意思是說謙讓的美德。而所謂謙讓的美德也絕非一味地讓步,要知道,世間的事物總是相對的,有時候你是讓了一步,退了一步,但這可能就是你的進步。
凡事要用理智來指導行動,對於無關緊要處的較量,該讓的要毫不猶豫地謙讓。這樣為人處世,表麵上看是退是讓,是與世無爭,實則是以退為進,以不爭為大爭。
老子的師父叫常樅,常樅要死的時候,老子和徒弟站在常樅的床前,老子問師父,師父你還有什麼要告之的嗎?常樅對老子說:“牙齒和舌頭,那個剛強,那個柔弱?”常樅張開嘴巴,你看!我的嘴裏還有什麼?老子一看說:“師父你的嘴裏什麼也沒有。”常樅對老子說:“這就是我為你上的最後一課了。”“柔弱勝於剛強。”老子含著淚說:“師父,今後我將以誰為師呢?”這時常樅看著老子說:“今後你應該以水作為老師。”常樅繼續地說:“上善若水,‘水’最柔弱,但是‘水’對人生都有最豐富的啟示。”“智者如水”。水盈科而進,遇到阻礙物就會轉個彎,但是流向並沒有改變,這種不硬碰硬,不采取兩敗俱傷的處世態度,是智者的風範。
常樅又說:“水,看似軟弱無力,卻含有無盡的內力。”俗語說:“滴水可以穿石”,“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奔流不息,切之不斷,為了達到目標,勇往直前,表現了非凡的耐力和毅力。
十九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著畫架到各地去寫生。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正用心畫畫,旁邊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在車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婦女,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議論些什麼。過一會兒,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
才識、學問愈高的人,在態度上反麵愈謙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具有容人的風度和接受批評的雅量。
無論是對涉世之初的青年人,還是對已安身立命多年的經驗之人,謙遜做人永遠是修身做事的最好警語。
保持卑微本色,永遠享受安樂
老子作為智慧的化身,他洞悉世間一切,深諳天道,但他從不顯露自己,他知道人世的險惡,隻留下五千言,即今天所傳的《道德經》,然後騎青牛奔函穀關而去,誰都不知道他到底去了何處。他的五千言不僅關入世,也關出世,成為後人的經典之作。
忍讓謙和,低調不張揚的人從來都是備受推崇的,能擁有如此胸襟,必定是有智慧,懂得人生真諦的人。
公元前 5 世紀,在今天的蘇杭一帶,有吳、越兩國。兩國雖然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幾經交涉後,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一直記著所受的恥辱,臥薪嚐膽,立誓雪恥,20 年後,終於滅掉吳國。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就是範蠡,範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還是一個低調做人的智者。
勾踐這個人,臣下雖然可以與他分擔勞苦,但是不能與他共享成果。範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後,自忖長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機的根源。於是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並不知道範蠡的真實意圖,於是拚命挽留他。但範蠡去意已定,搬到齊國居住,自此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移居齊國後,範蠡不問政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被他婉言謝絕了。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這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不久後,他又在陶地經營商業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可見範蠡才智過人,並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提供的美差,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源於他深刻敏銳的洞察力和謙卑的本色。
可是,在今天,在物質財富豐富的現代社會,有些人憑著自己的小聰明,獲取了一點技藝,賺得了錢財,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一味尋求感官的刺激,不斷走向墮落。雖然他們獲得了一時的快感,卻喪失了為人之本,也損毀了先天根基。還有人僅憑自己的一點技藝或權勢,老是揭人之短,隨意侮辱、誹謗他人,恨不得別人永遠為奴,撲伏在他腳下,任其肆意踩踏。這都實乃卑鄙小人,是為自己造下更大的罪孽。
謙卑為人,低調做事,善心常在,必能獲得豐厚回報;洞察人世,廣泛吸納,剖析自己,直麵人生,必開啟智慧。謙卑低調,必能永享安樂生活。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昌盛王朝之一,人才輩出,強手如雲。因此,意氣奮發、飛揚跋扈之人俯拾皆是;而忍讓謙和、寧靜淡泊之士,卻如同稀有動物,難得一見。在鳳毛麟角的後一類人物中,婁師德可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任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將要赴任時,婁師德問他:“我沒有什麼才能,卻占著著宰相的位置。現在你又被任命為一州的長官,我們兄弟倆得到的榮耀寵愛實在是太多了,這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你用什麼辦法避免禍害呢?”他弟弟就跪下說道:“從今往後,如果有人向我臉上吐唾沫,我就自己擦幹唾沫,不跟他們衝撞。這樣大概可以不讓哥哥擔憂了吧?”不料,婁師德聽後卻說:“你這樣做更加叫我擔憂!別人唾了你的臉,是因為生你的氣,你擦了唾沫,這違反了他人的意願,隻能加重他人的憤怒。應該這樣,他人朝你臉上吐唾沫,你不要擦,讓它自己風幹,並且還要笑著接受他人的唾沫。”——“唾麵自幹”這個成語便來自這裏。
倘若我們把自己看得過高,以為自己是有本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別人不能輕易地看輕自己,更不能隨意地貶低自己;如果我們自己先把架子端足了,心裏麵自己先給自己墊高了,自然是不容易做到友善和謙和待人的。但是,倘若我們能夠懷有美好的善意,懷有卑微的心,懷有尊敬理解他人和感同身受之心,會很容易地變成一個友善與謙和的君子,享受美好的快樂生活。
謙和處世是成長的條件
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一副得意忘形的麵孔,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情,一副專橫跋扈的氣勢……以這種傲慢的姿態處世,遲早會失敗。社會的門楣有高有低,隻有學會謙和處世的人,才能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茁壯成長。隻有以謙卑的姿態行走其間,才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門庭。
羊祜出身於官宦世家,是東漢蔡邕的外孫,晉景帝司馬師的獻皇後的同母弟。但他為人清廉謙恭,毫無官宦人家奢侈驕橫的惡習。
他年輕時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征辟他為從事、秀才,五府也請他做官,他都謝絕。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謙恭好學的顏回。曹爽專權時,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興高采烈地勸他一起應命就職,羊祜卻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別人,談何容易!”後來曹爽被誅,王沈因為是他的屬官而免職。王沈對羊祜說:“我應該常常記住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聽了,並不誇耀自己有先見之明,說:“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後,因為羊祜有輔助之功,被任命為中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封為郡公,食邑三千戶。但他堅持辭讓,於是由原爵晉升為侯,其間設置郎中令,備設九官之職。他對於王佑、賈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總是十分謙讓,不敢屬其上。
後來因為他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功勞,加官到車騎將軍,地位與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堅決推辭,說:“我入仕才十幾年,就占據顯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為自己的高位戰戰兢兢,把榮華當作憂患。我身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運,應該警誡受到過分的寵愛。但陛下屢屢降下詔書,給我太多的榮耀,使我怎麼能承受?怎麼能心安?現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祿大夫李熹高風亮節,魯藝潔身寡欲,李胤清廉樸素,都沒有獲得高位,而我無能無德,地位卻超過他們,這怎麼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沒有同意。
晉武帝鹹寧三年,皇帝又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堅辭不受。羊祜每次晉升,常常辭讓,態度懇切,因此名聲遠播,朝野人士都對他推崇備至,以至認為應居宰相的高位。晉武帝當時正想兼並東吳,要倚仗羊祜承擔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擱置下來。羊祜曆職二朝,掌握機要大權,但他本人對於權勢卻從不鑽營。他籌劃的良計妙策和議論的稿子,過後都焚毀,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內容。凡是他所推薦而晉升的人,他從不張揚,被推薦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薦舉的。有人認為羊祜過於縝密了,他說:“這是什麼話啊!古人的訓誡:入朝與君王促膝談心,出朝則佯稱不知——這我還恐怕做不到呢!不能舉賢任能,有愧於知人之難啊!況且在朝廷簽署任命,官員到私門拜謝,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時清廉儉樸,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祿全拿來周濟族人,或者賞賜給軍士,家無餘財。臨終留下遺言,不讓把南城侯印放進棺柩。他的外甥齊王司馬攸上表陳述羊祜妻不願按侯爵級別殮葬羊祜的想法時,晉武帝便下詔說:“羊祜一向謙讓,誌不可奪。身雖死,謙讓的美德卻仍然存在,遺操更加感人。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齊之所以被稱為賢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節的原因啊!現在我允許恢複原來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國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對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參佐們讚揚他德高而卑謙,位尊而謙恭。
謙和寬容的氣質,是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是吸納能量、彙集百川、在未來競爭中展示優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