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和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和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今天這個紛擾繁雜的社會裏,它還是因為太少而可貴,如果人們都能多一點謙和的心態,也許我們就能含笑攜手,走進人生意義的另一個境界。
惟有今日埋頭,方能明日出頭
埋頭是一種屈,出頭是一種伸。屈是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耐”;是在誤解中避紛爭的“忍”;是在競爭中知取舍的“恕”;是在交往中謀團結的“和”。
在不利的環境中,一個人隻有順應天道,能屈能伸,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許多有抱負的人都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隻想一鳴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見比他開始晚的,比他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獲,他才驚覺到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這時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給他理想或誌願,而是他一心隻等待豐收,可是忘了播種。
再飽滿的種子如果不經曆風吹雨淋,烈日暴曬,不經曆艱難破土的陣痛,將永遠隻是一粒被包裹在殼裏的種子,而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
2008 年 8 月 24 日,中國拳擊運動員鄒市明為中國奪得了奧運會上的首枚金牌。這位身高才 1.65 米,體重不足 48 公斤,還帶有一絲稚氣的“世界拳王”獲得如此高的成就的秘訣是什麼呢?
“勤奮,不怕吃苦。”這是鄒市明的父親母親以及他的教練給出的答案,驚人地一致。勤奮、不怕吃苦,這就是先天條件並不符合做拳擊手的鄒市明領軍中國拳擊成功“登頂”的秘訣所在,這也是所有成功者必備的首要條件。為此,鄒市明付出了鼻梁骨折、身體受傷的代價。
荀子雲:“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老子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沒有少年破萬卷書的積累,沒有青年仗劍遊俠的經曆,沒有中年世事洞明的沉澱,又怎麼會有秀口一吐盛唐的李白?
洪荒宇宙,白駒過隙。古之常理,今之亦然。惟有埋頭厚積,才能出頭薄發!
馬雲,其人相貌難揚,三次落榜卻要引領中國互聯網最大的變革,結果處處碰壁。然而他說:“我要用十年的沉默積澱換一個神話的實現!”2006 年,他的公司名揚全球;2009 年,他本人榮膺十大商業領袖之一。是呀,十年並不長,滄桑已變!他用十年的毀家紓難、沉默、沉默,締造了一個神話的實現——阿裏巴巴;他用十年的篳路藍縷、積澱、積澱,成就了一個厚積而薄發的自我。
漫漫人生,何止馬雲!李開複矽穀商戰十餘年,在實踐中尋找經驗,終成當今中國 IT 商業巨子。北大學生李彥宏,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最終造就了中國搜索的龍頭——百度。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為龍!
寰宇古今中外,八荒六合之間,甘於埋頭,是一種曆練,是一種蓄勢,更是一種經得起人生起伏的大境界;勇於出頭,是一種豁達,是一種瀟灑,是一種參悟苦厄後的大自信。猶然想起大家梁漱溟對其彪炳史冊的功績隻有一句話:“我曾在寂靜中行走。”
惟有埋頭,在埋頭中經曆痛苦黑暗、失落惆悵後選擇厚積,才能在這積澱之後,化繭為蝶,出頭薄發!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隻好低著頭,認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來多少險路。這樣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會累積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最終的目標絕不是轉眼之間所可以幸致,在未付出辛勞艱苦和屈就的代價之前,空望著那遙遠的目標著急是沒有用的。而惟有從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著目標進行才會慢慢地接近它、達到它。古人說:“惟有埋頭,乃能出頭。”種子如不經過在堅硬的泥土中掙紮奮鬥的過程,它將隻是一粒幹癟的種子,而永遠不能發芽長成一株大樹。
富而不奢者鴻運長
好的名聲,是靠個人的修養、品質、業績和成就換來的,而不是靠擺架子擺出來的,架子是一種無聊的、騙人的東西。真正有品質、業績和成就的人,絕不會刻意追求架子,事實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為。
在科學領域,愛因斯坦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家,也有資格擺架子,但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著裝和修飾非常簡樸,日常生活不修邊幅,以至有一次去參加演講時,負責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機當成了他本人,而把他當成了司機。這雖說是個笑話,可也反映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不擺架子、低調做人的姿態。
愛因斯坦從不擺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東西非常隨便,外出時常坐二三等車,推導和演算公式常利用來信信紙的背麵。並且,他還經常穿著涼鞋和運動衣登上大學講壇,或出入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有一次,總統接見他,他居然忘記了穿襪子,但這並不影響他在總統和人民心目中的偉大形象。
愛因斯坦初到紐約時,身穿一件破舊的大衣。一位熟人勸他換件新的,他卻十分坦然地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反正沒有一個人認識我。”
過了幾年之後,愛因斯坦已成了無人不曉的大名人,這位熟人又遇到了愛因斯坦,發現他身上還是穿著那件舊大衣,便又勸他換件好的。誰知愛因斯坦卻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反正大家都認識我。”
可見,一個人的名聲,並不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就能得來的,隻要你為社會、為人民做出了貢獻,就會贏得大家的愛戴,贏得好的口碑。
康熙十六年,於成龍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囑人買了數百斤蘿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問他:蘿卜又不值錢,買這麼多幹什麼?他回答道:“沿途供饌,得賴此青黃不接的時候,以用糠雜米野菜為粥。”即使有客人來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對客人說:“我這樣做,可留些餘米賑濟災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樣行事,更多的災民會渡過難關,存活下來。”江南、江西的百姓因為於成龍自奉簡陋,每天隻吃青菜佐食,所以給他起了個外號“於青菜”,以示親切景仰。於成龍喜歡飲茶,考慮到茶價很貴,他不願意多破費,便以槐葉代茶。他讓仆人每天從衙門後麵的槐樹上采幾片葉子回來,一年下來,把那棵樹都快采禿了。
於成龍身體力行,使愛好奢侈豔麗的江南民俗大為改變,人們摒棄綢緞,以穿布衣為榮。一些平日魚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於成龍好微服私訪,每遇見白發偉軀者便膽戰心驚,以為是於成龍,不得不有所收斂。
康熙二十三年,於成龍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僚吏來到他的居室,見這位總督大臣的遺物少得可憐,而且都不值錢。床頭上放著個舊箱子,裏麵隻有一襲官袍和一雙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噓流涕。
於成龍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江寧城中罷市聚哭,家家繪像祭奠。出殯那一天,江寧數萬名百姓,步行 20 裏,哭聲震天,竟淹沒了江濤的聲音。
當年,康熙帝巡視江南,沿途所延訪的官吏,無不對於成龍嘖嘖稱讚。康熙帝不無感慨地對隨行的人員說:“朕博采輿論,敢稱於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隻能存在於一個係統之中。有些人往往忽視這一點,他們在爬到一定高位時,不是居功自傲,便是矜才使氣、盛氣淩人。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際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麼?更何況每一個人的“功”和“才”都是踩著別人的肩頭摘得的。所以,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富而不奢者才能鴻運當頭。
在生活上富而不奢,低調些,不僅有助於自身的品德修煉,而且也能贏得上下的交口稱譽。
懂得用平常心做平常事
平凡人的世界發生的多是平凡的小事,驚天動地的大事終究很少,而且多帶有偶然性。一個人要是總想去幹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去做好每一件平常事,是職業精神的精髓,是職業道德的本質,是思想道德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敬業的具體體現。
平常心首先要的是一種心境,不僅是對待周圍的環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對周圍的人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有一份平靜和諧。
人們常說:“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意思是說,人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人的一生,長長短短,聚聚散散,不可能事事都能達到完美,平常心才是人活於世間的至高境界。平常心是清淨之心,是光明之心;平常心是超脫名利、不溺欲海之心。
在一次作家會議上,一位年輕男作家看到身邊的一位女作家衣著十分樸素,且言談舉止也十分的矜持,便問:“小姐,你是專業作家嗎?”“是的,先生。我隻是寫點小說,不敢妄稱作家。”於是,男作家斷定眼前這位謙虛的女士隻是一名普通的文學青年而已,於是擺出了一副傲慢的態度:“那我們算是同行了。我已出版了 339 部小說,請問小姐你呢?”“我隻寫過《飄》這一部。”女作家的回答讓那位自傲的男作家羞愧的無地自容。這位女作家就是瑪格利特·米切爾,她用了十多年的時間雖然隻寫了一部小說《飄》,但是《飄》自出版以來,這部厚達 1000 多頁的小說一直位居美國暢銷書的前列。截止 20世紀 70 年代末期,小說己被譯成 27 種文字,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也逾2000 萬冊。相反那位出版過 339 部小說的男作家早已經無人知曉了。
做好平常事,不能隻顧眼前、隻圖一時,而要立足長遠,一以貫之。堅持一日兩日、一年半載不難做到,而要幾年、十幾年如一日,沒有一顆平常心是絕對辦不到的。有了一顆平常心,就不會浮躁、勢利、見異思遷,就不會整天琢磨攀高枝、當大官、發大財,而隻會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心無旁騖地做好本職工作。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但是,如果你能時時擁有一顆平常心,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便能夠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人和事,不再怨天尤人。平常心,其實並不平常,它隻是一種生活態度,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一個善良的人,順其自然,生活將變得相對輕鬆起來。即使遇到了巨大困難和挫折,也會領略到人生的很多美好,帶給自己和他人更可貴的人性魅力。
平常心在適當的時候所產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擁有一顆平常心的人往往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對待別人的錯誤或者誤解往往都是淡然一笑,不予理睬。他們並不是看輕對方,而是一種無聲的諒解。對對方的讚揚采取一種平和的心態,不是斷然拒絕這種恭維,更不是欣然接受這種讚揚,這類人的形象魅力也在這種無聲的淡然一笑中散播開去。
擁有平常心的人,他們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蕩蕩,不虛假也不掩飾,也不會在名利麵前亂了手腳;去做一些有損名譽的事情。
平常事是具體的、實在的,也是群眾最需要解決、最期望做好的。做好平常事,不會有額外的報酬,也許不會得到領導的讚許和嘉獎,更不會有鮮花和掌聲。然而,我們的事業需要踏踏實實幹事、兢兢業業工作的人,需要每個人保持平常心,做本分人,立本分誌、盡本分責、出本分力。敬業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永遠受到人們的推崇和仰慕。始終懷著一顆平常心,才能做好分內應做的每一件平常事。
謙遜做人才能平和處世
做謙遜的人,實際上就是做一個被人們認同和喜愛的人。謙遜的人才能平和處世。因為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認識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對侍臣說過:“天下太平了,自然驕傲奢侈之風容易出現,驕傲奢侈則會招致危難滅亡。”
唐代的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麵朝拜。”杜審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誇隻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短淺,並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