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保持謙卑,得意時勿忘形(3 / 3)

《勸忍百箴》中對於驕矜問題是這樣論述的: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夠把守住。富貴而驕奢,隻會自食其果。國君對人傲慢就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就會失去領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誨,不敢以富貴自高自大。驕傲自誇,是出現惡果的先兆,而過於驕奢注定要滅亡。人們如果不聽先哲的話,後果將會怎樣呢?賈思伯平易近人、禮賢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謙遜的原因。賈思伯回答了四個字:驕至便衰。

確實是這樣。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千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人。做領導的過於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過於驕傲就會不服從領導;做兒子的過於驕矜,眼裏就沒有父母,自然不會孝順。驕矜的對立麵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能夠自我約束,克製驕傲的產生。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

記得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自誇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卻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會自吹自擂,因為他知道宇宙廣大、學海無涯、技藝無窮,終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奧秘。

而一切平庸之輩,滿足於一知半解,滿足於點滴成績,他們用富麗堂皇的話裝飾自己,以討得廉價的喝彩。

謙遜能夠克服驕矜之太,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

平和處世是關於做人的哲學。平和處世是一種心態,是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對事物的平靜、超然而不過分、不激烈的態度。

要做到平和,一要大度,大度能包容天下可容之事。二是要辯證,麵對好事而不過分歡喜,麵對壞事而不過分悲觀;好壞沒有絕對,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氣和,泰然處之。平和的心容易知足,平和也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得勢之後別耍派頭,否則將會摔跟頭

有這樣一個寓言:說一隻野兔被老鷹捉住了,像小孩一樣的大哭大叫,這時,一隻烏鴉飛了過來,得意忘形地對野兔說:“你平時不是跑得挺快嗎?這次怎麼不跑了?看,還是我們有翅膀的好啊。”接著便大談自己翅膀的好處,說到忘情處,還手舞足蹈起來,正在這時,另一隻老鷹突然飛下來捉住了它,它將得到和野兔一樣的命運了。野兔在斷氣之時,對烏鴉說:“啊,你方才還在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現在你也該哀歎和我有著同樣不幸的命運了。”

當一個人事業有成,或加官晉爵之時,當然是應該值得慶賀的。但這種慶賀應適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特別是在言辭上,那種大有“上嘴唇頂天,下嘴唇頂地”的高談闊論,還是少一些為妙。因為在你的身邊,還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張揚會引起他們的心態失衡,有時會激起他們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製範圍的事情,以至於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麵前,則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隻有在言辭上低調,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從而更好的保護自己。

得意時要少說話,而且態度要更加謙卑,這樣才會贏得朋友們的尊敬。

月不圓的時候,可以慢慢圓起來;月圓了後,就要開始虧了。日還沒到中天,它可以到達中天,但到達中天以後,就要西斜了。你得意什麼呢?

人平時立身處世應當遵循心安理得的原則。日有升降,月有盈虧,人有禍福。要做到盈餘時不要沾沾自喜;虧損時不要垂頭喪氣;吉祥時不要得意忘形;凶險時不要驚慌怨恨。一切都是時間、時序使然。

現代人的格言“順利時夾著尾巴做人,逆境時挺起胸膛做人”,也就是上麵的道理。

“得意忘形者敗”,最經典的例子,恐怕就是莊子的《螳螂捕蟬》了。

莊子有一天,看到一隻大鳥,但飛得很低。他感覺奇異,拿著弓箭追到林子裏。看到一隻蟬正在樹葉上自鳴得意,引起了螳螂的注意,螳螂正準備引出長長的螳臂捕吃蟬的時候,一隻黃雀已經等在後麵了。莊子看到這怵目驚心的一幕,把弓箭扔掉了,跑回家去。他想,在這個世界上,為了眼前的利益、一己的利益,物物相害,何時了得?

看見了眼前的利益,就得意而忘形,這會有生命之虞!而不僅是失敗的問題了。

蟬得意忘形而忘記收斂,導致生命危險;螳螂為了利益而張揚,把自己推到危險的境地;而黃雀在靜觀這一幕,等待著自己的勝利,滿以為自己有最大的勝算;可惜,還有瞄準它的弓箭!

忘形者險,忘形者敗!得勢之後耍派頭,很容易摔跟頭。

進什麼廟,要學會念什麼經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進什麼廟,念什麼經”,指的是說話要把握尺度,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古人道:“一言可以興邦”,同時又說:“一言可以喪邦”,可見,這“一言”決不是鬧著玩的,它不但可能決定你人生事業的成敗,甚至可能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命運的興衰。所以,荀子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意思就是一個人何時“言”何時“默”,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力求做到“當”——恰如其分。那麼,“言而當”在說話中真這麼重要嗎?

從前,有位國王,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滿嘴的牙都掉了。於是,他就找了兩位解夢的人。國王問他們:“為什麼我會夢見自己滿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個解夢的人就說:“國王,夢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後,你才會死,你的家族將一個都不剩。”國王一聽,龍顏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個解夢人說:“至高無上的國王,夢的意思是,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呀!”國王聽了很高興,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幣,賞給了第二位解夢的人。這個故事是不是應了一句老話“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呢?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內容,為什麼一個會挨打,另一個卻受到獎賞呢?隻因為挨打的人說話不“當”,受獎的人說話“恰當”而已。

魯迅在《立論》一文中,也曾生動地描繪了說話“當”與“不當”帶來的不同結局:有一家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高興透頂。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於是他得到一番感謝。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做官的。”於是他受到幾句恭維。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於是他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何以如此呢?隻因說話“當”與“不當”而已。

市井間有類“會說話”之人,特點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就是其一。《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城,小心翼翼初登榮國府時,王熙鳳的幾段話就展現了她“會說話”的超凡才能。先是人未到話先行:“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尚未出場,就給人以熱情似火的感覺。隨後拉過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著說:“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兒,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隻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一席話,既讓老祖宗悲中含喜,心裏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動於衷,感激涕零。而當賈母半嗔半怪說不該再讓她傷心時,王熙鳳話頭一轉,又說:“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至此,她把初次見到林妹妹應有的又悲又喜又愛又憐的情緒,抒發表演得淋漓盡致。

隻要簡單的注意一下周圍的人,就不難發現他們是各種各樣的:他們的心理特點、脾氣性格、語言習慣各不相同。由於這個緣故,也就決定了對他們說話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統一的說話方式來交流。一般說來,辦事嚴謹、誠實、老練的人,最喜歡聽流利而穩重的話,這時,你說話時要注意態度尊敬,既不能高談闊論,也不可婉轉如簧,而應以忠實見長,樸實無華,直而不曲。話語雖簡單,但言必中的,給人以老實敦厚的印象。若對方性情豪放、粗獷,則他喜歡聽耿直、爽快的話,那麼你就應忠誠、坦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美醜、善惡的愛憎要強烈分明。若對方是學識淵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蕪雜的言辯,你不妨從理論問題談起,引經據典,縱橫交錯,使談話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辭應表現出含蓄和文雅,顯得謙虛而又好學上進。

行為謙遜的人朋友最多

謙遜永遠屬於有深度的人。隻有自己的道德水準、知識和能力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才會認識到認知的無限性和自身認知有限性之間的巨大差距,真正從更高層次上反思自身的不足,從而彎下自己的腰,去真誠地向高於自己的人表達由衷的敬意。因此,能夠對他人表達尊敬的人,也往往是受人尊敬的人,更是能擁有最多朋友的人。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隻隻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後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行為謙虛的人能跟所有人交朋友,虛心求教,因為跟這樣的人交朋友,讓人沒有拘束,如沐春風。

謙虛的人總是處處受歡迎,而那些大肆張揚,傲慢無禮的人通常是遭人反感厭惡的。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年輕時很驕傲,言行舉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後來有一位朋友將他叫到麵前,用很溫和的語言說:“你從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為是,別人受了幾次難堪後,誰還願聽你誇耀的言論?你的朋友將一個個遠離你,你再也不能從別人處獲得學識與經驗。而你現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實說,還是太有限了。”

富蘭克林聽了這番話後,很受震動,決心痛改前非。從那以後,他處處注意,言語行為謙恭和婉,慎防損害別人的尊嚴和麵子,不久,他便從一個被人敵視,無人願意與之交往的人,變為極受人們歡迎的成功人物。

一個人從來不願接受別人的意見,一意孤行,不把他人放在眼裏,那麼他即便有很高的天賦也不會有所成就。而富蘭克林正是因為變得謙遜,才擁有了豐富的人際關係資源,成為美國一位偉大的領袖。

柴斯特·菲爾德說:“如果你想受到讚美,就用謙遜去作誘餌吧。”謙虛不僅是人們應該具備的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說,謙虛也是獲勝的力量。

當你以謙遜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就能減少一些衝突,還容易被他人接受。尤其在對峙雙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情況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沒有理解你的意思”、“請再說一遍”之類謙恭的言語,會使對方覺得你富有涵養和人情味,真誠可親,從而贏得別人的好感。

古話說:“謙受益,滿招損。”這道理就像,一個杯子如果不能把其中的水倒掉,又怎麼能接受新的甘泉呢?在人生的舞台上,那些謙虛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知己和成功的機會,那些妄自尊大、炫耀自己、貶低別人的人總是令別人反感厭惡,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到處碰壁,處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