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一種品德。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尊重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事情。但對一個綜合素養很高的人,他會在無時無刻中表現出尊重。因為尊重折射的是人的內在素養的外在表現。
尊重是相互的。不要奢求別人首先對你尊重,隻要首先尊重了別人,你就會在無形中感動對方,從而也會贏得他對你的尊重。所以,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首先學會尊重別人。
不如自己的人,也要給予尊重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別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種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審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麵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他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應有的尊重。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靜的心境,去麵對所有事業的上的強者與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運者與不幸者。
一個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將 10 元錢塞到賣鉛筆人的手中,然後頭也不會地走開了。走了沒以幾步,他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鄭重其事地說:“你和我一樣,都是商人。”
一年之後,在一個商貿雲集、熱烈隆重的社交場合,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推銷商迎上這位商人,不無感激地自我介紹道:“您可能早已忘記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給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您親口對我說,我和您一樣都是商人為止。”
沒想到商人這麼一句簡簡單單的話,竟使一個不無自卑的人頓然樹立起了自尊,使一個處境窘迫的人重新找回了自信。正是有了這種自尊與自信,才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優勢,終於通過努力獲得了成功。不難想象,倘若當初沒有那麼一句尊重鼓勵的話,縱然給他幾千元也無濟於事,斷不會出現從自認乞丐到自信自強的巨變。這就是尊重,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王軍是一家大型製造類企業的采購經理,在工作上頗有成就。他對下屬要求很高,管理嚴格。因此,他便期望他的員工也能像他一樣,一心撲在公司的事務上,為公司鞠躬盡瘁。
他要求他的下屬在上班時間不得擅自離崗,不得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不得閑聊,不得接打私人電話,所有的時間都得在工作上。他總是想方設法把員工的時間占有,認為隻有員工多做工作才能多出成績。在他的管理下,員工總有做不完的工作,即便有些工作沒有任何意義。他還要求自己的員工養成“早到晚退”的習慣,讓員工每天陪自己加班一個小時,既使員工無事可做,也要陪伴在身邊。
假如員工沒有養成這種習慣,那麼加薪晉職的機會就比較少,而且可能被他戰略性地冷藏,再無出頭之日,要麼就是莫名接到調職或解雇的通知。他的舉措顯然引起了員工的怨言,他們抱怨自己完全沒有私人的空間,隨時都被經理管製和監督,好像自己是被賣給了公司,他們的自由受到了嚴重的限製,他們快要瘋掉了。王軍的工作也因此陷入了被動,士氣低落,效率下降,人員流失,管理混亂等問題接踵而來。
王軍的例子可能是個極端的典型,但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類似王軍的經理不少見。他們認為員工喜歡逃避工作,經理必須加強管理,加強監督,甚至采取一些強製的手段,把員工的時間全部占有,讓員工時刻都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人員管理就是要嚴格,惟有嚴格才可以體現自己的威嚴,才算是盡職盡責,才能出成績。
尊重下屬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隻有員工的私人身份受到了尊重,他們才會真正感到被重視,被激勵,做事情才會真正發自內心,才願意和經理打成一片,站到經理的立場,主動與經理溝通想法探討工作,完成經理交辦的任務,甘心情願為工作團隊的榮譽付出。
尊重,是一縷春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劑。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於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凶惡、勢利水火不容。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同情、安慰與鼓勵。隻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奮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沒有原則的謙價奉迎,更不是沒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別人的重要,並不等於學會了如何尊重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尊重也是一門學問。學會了尊重別人,就學會了尊重自己,也就學會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義。
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人,必然心胸廣闊,老是看到別人缺點的人,往往心理陰暗。
學會去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世界將會變得美好。我們常常舉半杯水的例子,有的人看到它有一半是滿的,有的人看到它有一半是空的。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的混合體,有的人總是從別人身上看到缺點,有的人總是從別人身上看到優點。看到缺點的人總覺得人心險惡、社會陰暗,變得孤僻,難以與人交往;看到優點的人就會覺得生活美好,變得熱情大方,自然左右逢源、朋友眾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承認,並主動去發掘。
宋代大文豪蘇軾非常喜歡談佛論道,和佛印禪師關係很好。有一天他登門拜訪佛印,問道:“你看我是什麼?”佛印說:“我看你是一尊佛。”蘇軾聞之飄飄然,佛印又問蘇軾:“你看我是什麼?”蘇軾想難為一下佛印,就說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聽後默然不語(也許是氣的說不出話)。於是蘇軾很得意的跑回家見到蘇小妹,向她吹噓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話噎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聽了直搖頭,說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別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證,多半是好事者的編造,但其中的道理卻十分深刻: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人,必然心胸廣闊;老是看到別人缺點的人,往往心理陰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發現優點,也難,也不難。找到自己的優點,不難,非常容易。發現別人的優點,有時卻很難,但我們要努力去發現。
一名婦女帶著 6 歲的兒子去逛一家大型玩具店,貨架從地板直抵天棚,上麵擺滿了玩具。剛拐出電動玩具區,她就看到遠處一個坐輪椅的男孩子。他一定經曆過可怕的意外:臉上傷疤密布,雙腿從膝蓋以下都不見了。這時,婦女的兒子也注意到了,大聲說:“媽媽,快看那個人!”
和其他母親一樣,這位婦女立刻拉住兒子,示意他安靜,想教育他這樣對待殘疾人很不禮貌。但沒等她說完,兒子就用力掙脫母親的手,向坐輪椅的男孩跑去。整個玩具店頓時安靜下來,大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兒子在男孩麵前站定,好奇地問:“你是從哪兒買到這頂棒球帽的?真是太酷了!”大家這才注意到男孩戴著一頂別致的迷彩棒球帽。男孩愣了一處,隨即開心地笑起來。他的臉上燦爛的笑容讓在場的人都受到了感染,玩具店的氣氛頓時輕鬆起來。那個推著殘疾男孩的人,更是激動得無法形容,他後來說,自從他兒子因車禍致殘後,臉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今天這種開心的笑容。
兒子和他聊了很久才跑回去,興高采烈地對婦女說:“那頂帽子是他從波特專賣店買的。多酷啊!媽媽,你看見了嗎?”在場的人都啞口無言,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一個麵容可怕的殘疾人,而 6 歲的小男孩看到的卻是一個很酷的棒球帽的人。
兩眼之間的距離最近,但產生的誤差最大。普通人的眼睛看到的隻是一個“麵容可怕的殘疾人”,而小男孩發現的卻是那頂漂亮的棒球帽。世界就在那裏,它本身就是那麼的多姿多彩,美麗動人,關鍵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發現它!正如詩人顧誠所說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黑暗中看不見的東西在光線下可以看清。而在人生中,光明時看不清的東西在人生的黑暗處反而能夠看清。生活中也有很多同樣的困難和差異,有人可能從中隻看到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有人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從中看見了別人的優點,給予了別人新的機遇和希望,這取決於每一個人不同的視角和人生態度。
人,是這樣一種怪物,習慣用自己的優勢,對比別人的不足,每天高傲地仰著頭,沾沾自喜。卻忘記,逆水行舟的苦果在等著你。人,是這樣一種怪物,越是看到別人的優點,越是感到自己的不足。加緊學習,迎頭趕上,卻忘記學無止境,但不知不覺中自己變成了複合型棟梁。
要想讓別人欣賞你的優點嗎?那就去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吧。世界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正如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一樣。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既可以使自己心情愉快,也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讚美對方,能幫你贏得關係
喜歡聽別人讚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每個人都會對來自社會或他人的得當讚美而感到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滿足。而當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賞,並感到愉悅和鼓舞時,不免會對說話者產生親切感,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會縮短、靠近。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美國管理專家查爾斯·施瓦布被認為是一個鋼鐵界的奇才,他當時每天可以領取 3000 多美元的酬薪,年工資為 100 萬美元。人們都不能理解他是怎樣做到的,認為他是個天才。但事實上,查爾斯·施瓦布自己則這樣認為:
我認為我所擁有的最大財富就是我能夠激起人們極大的熱誠。要激起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東西,其方法就是去鼓勵和讚美。我從來不指責任何人,我信奉激勵才能使人工作。所以我總是急於表揚什麼而最恨吹毛求疵。如果問我喜歡什麼東西,那就是誠摯地讚揚別人。
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我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偉人和普通人,我發現無論是誰,不管他的身份多高、多重要,他在讚揚麵前總比在批評麵前工作得更好,花費的精力更小。”
施瓦布成功的秘訣就是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讚美別人。讚美可以使人奮發向上,促使一個人走向光明的路程,是前進的動力。
其實,人人都喜歡別人的讚美甚至恭維。應該記住,讚美要出於真誠、自然。讚美不該是應酬,更不是虛晃一招。適度給人讚美,可以影響別人一生。一句讚美就等於激勵,它能迸出熱情創造的火花,能讓人的生命發生奇跡似的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讚賞。”因為,讚賞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它能舒展人的心靈,激發人的潛能。
讚美還要有度。再動人的讚美說得太多或超越事實太多,就變成虛偽的謊言,即便是對方本來存在的優點,過度的讚美也會令對方失去交談的興趣。
法國總統戴高樂 1960 年訪問美國時,在一次尼克鬆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尼克鬆夫人費了很大的勁布置了一個美觀的鮮花展台:在一張馬蹄形的桌子中央,鮮豔奪目的熱帶鮮花襯托著一個精致的噴泉。精明而又善解人意的戴高樂將軍一眼就看出這是女主人為了歡迎他而精心設計製作的,於是他脫口稱讚道:“夫人,您一定為舉行這次宴會花了很多時間吧,要不然不會有這麼漂亮而雅致的布置。”
尼克鬆夫人聽了,十分高興。事後,她對別人說:“大多數來訪的大人物要麼不加注意,要麼不屑為此向女主人道謝,隻有戴高樂將軍能想到別人的需要。”在以後的歲月中,無論法、美兩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尼克鬆夫人始終對戴高樂將軍保持著一份良好的印象。由此可見,一句簡單的讚美的話,會給人帶來多麼好的反響。
心理學家威廉姆·傑爾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適當地讚美對方,會增強彼此間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這從尼克鬆夫人對戴高樂將軍的良好印象中可見一斑。
讚美也可用在同事之間,職場上的各種關係錯綜複雜,同事與同事之間,常常會因各種小事而起摩擦,這時,讚美就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了。就算是在最友善的、最單純的人際關係中,稱讚和讚揚也是必要的,正如潤滑劑對輪子是必要的,它可以使輪子轉得更快。
我們既想客觀地了解自己,又想得到好評。如果我們的長處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就會感到自我價值得到了確認,從而產生“自己人效應”。要知道,心理上的親和,也就是別人把你當成“自己人”的開始。
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這是我們在交往中一個重要的法則。讚美對方是一個循環往複增加快樂的機會,為什麼不抓住它呢?要知道沒有人喜歡聽諷刺、刁難或是責難的話。不妨把讚美當作說話時的一個習慣吧,它能夠把快樂帶給別人,也能回傳給自己;它能愉悅交談的氛圍,也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它能夠敲開對方緊鎖的心門,也能留一扇窗給自己。
從每個人身上汲取經驗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做一個未卜先知的人,曉得以後將要發生的事。隻可惜這俗話說“有錢難買早知道”,可見人想成為先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人都是事後諸葛亮,往往等到事情成就之後才恍然大悟。
學習別人,汲取經驗,要有寬廣的胸懷和境界。我們的心胸有多寬,就能夠學到多少真東西,汲取多少好經驗。向別人學習,要謙虛。“滿招損,謙受益。”沾沾自喜,自我滿足學不到真東西。隻有采取虛懷若穀的態度,才能切實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勢,自覺意識到自身的差距與不足,才能如饑似渴地投入學習。向別人學習,要真誠。就是真心想學,真正去學,不虛情假意,不敷衍應付,不走過場,用真情去分享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的魅力,學出真實的感覺,領悟成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