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踏上經商之路的人來說,欠缺的是一項很重要的要件——經驗。在生意場中,必須以謹慎、謙虛的心態去麵對生意上的合作夥伴和你的客戶,多汲取別人的經驗。
李嘉誠從一個打工仔到成功創立一個全球性的大企業,並成為華人首富,其成功的背後肯定隱含著不同尋常的成功秘訣。
在李嘉誠決定生產塑料花時,他並沒有掌握這方麵的技術專長,也就是說,他缺乏這方麵的經驗。他素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留與戒備,那麼,自己的經驗從那裏來呢?如果購買技術專利,憑著小本經營的長江廠,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此外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足了利潤,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
李嘉誠情急之下,他想到一個常人難以想到的辦法。他到歐洲一家塑料花廠做了一名打雜的工人——偷學別人的經驗。當時,李嘉誠隻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於是,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以今天的商業準則衡量李嘉誠當年的行為,值得商榷。但在那個時代,偷師和模仿的現象相當普遍,無可厚非。李嘉誠創大業的雄心勇氣和他隨機應變的精明,對我們不無啟迪。
當你自覺經驗不足時,應該如何彌補這一項缺欠呢?首先應該知道,即使缺乏經驗,也不能阻撓你發揮才能,去達成目標。即使沒有經驗,你也可以像李嘉誠一樣——汲取別人的經驗。
學習別人,汲取經驗,還要善於引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隻學習而不結合實際進行思考,揭示不出事物的一般規律,更領悟不到本質。學習別人,必須克服浮躁之氣,要在汲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入思考、分析、提煉,挖掘出有規律性的和有價值的啟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清楚地認識到,要振興自己的民族惟有靠教育。於是日本興起了一股學習高潮,他們拚命地學習——向他人學習,向書本學習,恨不得一夜之間把全世界人類智慧的精華統統吸收過來。正是由於這種善於學習的精神,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得以恢複,並躋身於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每天都要。
學習新的東西,要注意向身邊的人學習,坦普爾頓還是孩子的時候,就經常觀察他所接觸到的成人以及他的同學,從他們身上,他了解了哪些事情能導致成功、快樂,哪些事情做不到或不能做,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汲取許多人的聰明才智,可以做同樣的事情,隻要我們注意觀察,時刻保持向他人學習,我們就能從所遇到的每個人身上學到東西。
有的時候,踩著別人的腳印前進,會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汲取別人的經驗,會提醒和幫助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成長的代價會小些,成長的速度會快些。
禮尚往來是一門大學問
中國,過去是禮儀之邦,現在是禮品之國。禮儀是待人接物的禮貌規矩,“杖者出,似出矣”。禮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資,有時更是人情投機,辦事送禮、過節送禮、見麵送禮、喜事送禮、喪事也送禮。現在送禮是一門處世為人的學問。
禮,少不得有財物的成分在;但是,儀,卻不隻是儀表,更有心儀。中國傳統文化中“禮的精神”。就是“禮尚往來”之道。做人不可少“二禮”:送禮和禮儀。有許多古語講“禮”。“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所以,不知禮,不學禮,不守禮,愧對祖先,愧做炎黃子孫。
送禮,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舉措。成功的送禮,能夠恰到好處地向受贈者表達自己友好、敬重或其他某種特殊的情感,並因此讓受贈者產生深刻的印象。而怎樣還禮,同樣很有學問。它體現你的修養、友尚以及尊重。
有一個笑話說的是鄰裏之間的禮尚往來。為表示友好,張家用小碗給李家送了一碗餃子;為了還禮,沒過幾天,李家用中碗給甲家送了一碗餃子;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張家過幾天給乙家用大碗送了一碗餃子;李家一看急了,不能失禮呀,於是用盛湯的磁盆給張家送了一盆餃子;張家一看,嘿!不能讓人小瞧了!趕緊做了一鍋餃子給李家送去……
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分寸、把握時機,千萬不能因送禮、還禮而受累。
選擇還禮的時間,要講“後會有期”。我們推薦幾種很好的機會:一是在對方贈送自己禮物的同時。二是在對方或家人的某個喜慶活動。三是在此後登門拜訪時。還禮不是“還債”,而且要講自覺自願。還禮次數也不要過多,完全沒有必要再三再四地還禮,就像上述笑話中的那樣,成了雙方的一種負擔。孔夫子也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沒有禮貌,沒有禮節,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可能常常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失禮,就得罪他人,無形當中給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同樣的道理,有禮貌的人走到哪都能讓人家歡喜,增進他們人生的助力,甚至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利益。因此,這個禮也可以分為禮貌和禮物兩種。很多時候一個小小的禮可以獲得大利益。
送禮,不能按照自己的“實力”,應該考慮對方,這叫“看菜吃飯”。比如你是有錢人,屬牛的朋友過生日,你送個金牛,倘若對方是你的草鞋親、布衣交,別人還不起這份“金”禮。好比你隨便請他匹薩,他的能力隻能回敬大餅,但為了尊嚴,逼著他超負荷透支回敬,難免整窮一家人。久而久之,你的“請”就是“鴻門宴”,別人嚇得不敢來,結果,連朋友也做不成了。禮尚往來應該半斤八兩,好比婚姻的門當戶對。
俗語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交一個人,得多花點功夫。對待上司或是同事都要以心換心,把禮貌、禮數、禮儀做到位了,對方才能真心對你,才可能會在工作上給你最大的支持和配合,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正所謂“禮多人不怪”,隻要你稍稍留心一點,就會發現辦公室中那些人見人愛的紅人們,沒有不多禮的。要想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順利開展工作,那就學著做個多禮的人吧!
劉飛去拜訪客戶小玉,在那裏閑聊,說起了人情的冷暖,他們也在感歎同事之間的冷漠,小玉說:同是一個單位的,用得著你的時候說的很好,用不著你的時候,走個碰頭也不打聲招呼。
劉飛認為,其實這是個普遍的現象,想想他自己有時候也不免有裝糊塗的時候。節前的時候,她沒有去看一個客戶,結果節後客戶竟斷了她的貨,在她遭受損失的時候,她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見那個客戶,結果不但花了銀子,還受了那個客戶一頓的數落,盡管很快恢複了供應,關係也在她的賠禮中得到了緩和,但是這件事給了她很大的教訓。重要的是她疏忽了必要的禮節,沒有在應該出現的時候主動出現。
要明白,畢竟人都是有感情的,人都需要尊重。所以,禮尚往來不僅僅指的是物資上的往來,關鍵是指感情上的溝通。特別是像我們國家是“禮儀之邦”,非常重視“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是,自古以來也就有“禮輕情意重”的說法,可惜現在常常為人們所淡忘。
鼓勵對方,讓他心花怒放
世間路總是布滿荊棘,坎坷不平。當我們麵對人生的不如意的時候,當人們麵對失戀和失業的打擊,挫折、傷痛、悔恨、淚水等一切都是在所難免的時候,這時如果能聽到來自朋友,親人的鼓勵,便會重拾信心,趕走灰暗,走出挫折,重新開創一片美好的藍天。
有位名人說:“天才是從鼓勵中出來的。”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得到別人的鼓勵。得到鼓勵,心情會變得快樂,人也變得自信。所以我們不能隻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更需要學會鼓勵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哪怕是有點微不足道的,也要說出來告訴對方。比如說對方的頭發自然直或卷呀,如果你覺得很漂亮,說出來告訴對方;又比如對方笑起來很好看或者聲音很好聽呀或者能做出這道數學題覺得對方很棒,說出來,也要告訴對方。自己小小的一句讚美就能讓對方的心情像蜂飛蝶舞般快樂,使他變得自信,進而容易成功,何樂而不為呢?
有位父親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天賦,專門給他請了老師,教他國畫和書法。但是這個孩子好動,根本就靜不下心來寫字和畫畫。
為了讓孩子能夠好好地學習書法和國畫,父親沒少訓斥自己的孩子,但並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效果。後來,老師說的一句話讓這位父親得到了一些啟發,他說:“要想孩子學好書法,首先要讓他對這種藝術感興趣。”
於是,父親不再逼迫孩子每天寫多少字,畫多少畫,而是想辦法讓孩子對這種藝術產生興趣。有一天,兒子見家裏沒人,就用拖布蘸了一些水,在地上胡亂寫了一個“大”字,恰好被父親看到。這次,父親並沒有訓斥他,而是微笑著對他說:“這幾個字,雖然沒有什麼章法,但是我覺得很有氣勢,有自己的風格,很好,你還能為爸爸寫幾個嗎?”孩子聽了這些很高興,又拿起筆刷刷寫了幾個字。
父親看完之後又是大加讚賞,而且鼓勵他每天堅持這樣寫幾個。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就對書法產生了興趣,隻要有空餘時間,孩子就會認真地練書法。
鼓勵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人性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渴望別人的重視和讚許,滿足自己人格尊嚴的需要。我們渴望別人的關懷與鼓勵,也應該把這些贈予別人。維納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麵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認為自己是失敗者;而事實上他就是個失敗者。學會鼓勵別人,實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鼓勵當然需要是真誠的,是發自自己內心的,不是拍馬屁,不是阿諛奉承。其實,我們鼓勵的話是真誠的還是虛假的,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臉上的表情,就可以告訴他們的,對方是是可以用心來感受到的。
有位理發師傅帶了個徒弟。徒弟給第一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留得太長。”徒弟不語。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發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深藏不露。”顧客高興而去。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剪得太短。”徒弟無語。師傅笑著解釋:“頭發短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顧客聽了欣喜而去。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笑道:“花時間挺長的。”徒弟無言。師傅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顧客大笑而去。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笑道:“20 分鍾就解決問題。”徒弟不知所措。師傅搶答:“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和金錢。”顧客歡笑告辭。
晚上打烊。徒弟怯怯地問師傅:“我沒一次做對,您為什麼每次都替我說話?”師傅寬厚地笑道:“不錯,每一件事都包含了兩重性,有對有錯,有利有弊。我之所以在顧客麵前鼓勵你,原因有二:對顧客來說,是討人家喜歡,因為誰都愛聽吉言。對你而言,既是鼓勵又是鞭策,萬事開頭難,我希望你以後把活兒做得更加漂亮。”徒弟很受感動,從此,他越發刻苦學藝,技藝日益精湛。
鼓勵出效果。老師鼓勵學生,學生更加奮發。長輩鼓勵晚輩,晚輩越發孝順。上司鼓勵下屬,下屬加倍盡職。老板鼓勵員工,員工格外敬業。夫妻互相鼓勵,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人是在鼓勵中揚起生活的風帆,在鼓勵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鼓勵中創造奇跡的。鼓勵他人既是處世的藝術又是做人的美德。被鼓勵的人心懷感激,恰是對鼓勵者最好的回報。
在別人麵前承認缺點是一種勇氣
一般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弱點的心理,因此很難開口說出“不知道”三個字。殊不知,如果你勇敢地承認自己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因為直截了當的說不知道,會給人留下非常成實的印象,而且敢於說出不知道,其勇氣也是令人敬佩的。
如果在交往中將自己的缺點明白的表示出來,往往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人的潛意識是隱惡揚善的。一般人都是想方設法地掩飾自己的缺點,宣揚自己的優點,所以如果有人故意暴露自己的缺點,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很誠實,從而對他產生信任感。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有一種敢於承認自己不如人的心態,保持這種謙虛的心態,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去應對現實。
敢於承認缺點也是自謙的一種表現形式。工作時不應該自卑,也不能自戀,但應該自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應該學會很好地發現自己的優點,但同時也不可以忽視存在的那些缺點。隻有真正看清了這兩點,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別人,從而超越他們。世事總是變化無常,我們根本就沒辦法預測未來。隻有具備了這種自謙的心態,坦然地去麵對這些變化,我們才有更好的彈性,說不定哪一天,機遇就降臨在麵前。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保持低調,把心態修煉得平靜些,不管經曆多少風雨,都可以很自然地去應對。
敢於承認缺點還是自信的另一種表現方式。人生歸納起來就是兩種態度,一種是“輸不起”,另一種就是“瀟灑輸”。我們也隻有承認和別人的差距,敢於認識到自己不如人之處,才有以後勝於別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