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平易近人,曲高就會和寡(1 / 3)

平易近人是一種做人的態度,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平易近人的人總是把他人當成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對象來看待,絕不居高臨下,傲視他人。這樣的人不但懂得自尊,而且更懂得尊重人。不追求高人一頭,而是善解人意,盡量照顧和滿足他人的正當需求。因此,他們的工作作風也是務實的,對待朋友也是真誠的,對生活也是認真的。

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如果調子高了,其他人就會難以適應其行為;或者一個人的思想境界達到一定高度,別人到不了這個境界,那也是無法跟上他的步調的。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聲部,我們周邊的人和事,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和聲部,或者聽眾。人生是一場音樂,在這場音樂裏,每個人都隨著身邊的和聲,唱著自己的主聲部,試圖用完美的音樂,演繹精彩的生活。

用親和力填平人與人之間的鴻溝

親和力指的是接近並參與別人的活動,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和尊重氛圍的能力。親和力是一種影響,它的作用是雙向的:如果我不先影響我自己,就無法影響你。親和力是一種相互關注、思維一致、從精神上和情感上進行交流的能力。具備親和力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對對方的觀點表示同意,但你一定要理解別人的立場和出發點。即使對方的想法與你自己的相悖,也要學會去欣賞和尊重對方的觀點——其實你常常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與對方是一致的。這樣就能輕易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Trade 是一個地方小酒館,其生意主要依靠回頭客。很多在回家路上光顧這個酒館的人都會很快決定是否下次再來。他們的第一次光顧,可能是因為酒館的位置很方便,或者是因為酒館的外觀看起來很有吸引力,或者是在這個酒館能買到自己喜歡的啤酒,但是通常隻要他們一踏進酒館的大門,就會對是否再次光顧做出決定。

一個著名的連鎖酒店從中意識到酒店的服務員會對顧客的決定產生影響。這家連鎖店決定找到“導致差異的不同之處”,找到能吸引顧客回頭的服務員和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的服務員之間的差別。

差別在於“親和力”,尤其是服務員與顧客建立親和感的直接性。最成功的服務員能迅速覺察到顧客的情緒或心理狀態,然後盡量去“匹配”這種狀態,必要的時候還能改變這種狀態。簡單地說,成功的服務員能以一種讓人感到很舒服的方式,去“匹配”“模擬”和“引導”顧客。

這些服務員,以及隨後接受了這一技巧培訓的服務員能夠通過顧客所使用的語言和觀察顧客的行為,去“匹配”顧客的語言和風格。例如,如果顧客的風格是喜愛平靜,那麼他們就會尊重這種風格並采取類似的更為平靜的風格;如果顧客的風格是喜歡幽默,那麼他們就會與之一起開玩笑;如果顧客的風格是保守嚴肅,那麼他們就會同樣地保持莊重。成功的服務員會本能地這麼做——這可能也是他們的一種素質。

親和力是影響他人的關鍵。盡管有時候看起來比較奇怪,但親和力(和影響)一般源於對他人觀點、狀態和交流風格的接受。要影響別人,你首先必須能夠欣賞和理解他人的觀點。

威斯敏斯特銀行設有“客戶關係經理”的職位,這種經理與傳統的、老練的、嚴肅的銀行經理迥然不同,後者似乎成天坐在某個緊鎖著門的辦公室的一張紅木桌後麵,與世隔絕。而客戶關係經理則會去客戶家裏或辦公室拜訪,以便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起友好的客戶關係,不僅要了解客戶正在做什麼,還要了解他們是如何做的。他們會認真觀察事物、設身處地為客戶考慮,然後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

當親和力成為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與人相處的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僅僅是銷售會議上的紙上談兵或作為臨時解決問題的一種技巧時,才會發揮最大作用。將親和力作為建立友好關係的基礎,意味著在與客戶討論問題時,你要先創建一個良好的交流氛圍,然後去說服客戶。這時客戶往往更可能被你說服,而不是給你一大堆抱怨、反對或詰問。

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層次上來說,人們喜歡跟自己誌趣相投的人打交道,因為相同的興趣能使他們在交流時找到共同語言。回想一下你願意與之相處的人,你會發現他們大多是與你能力相近,做事方式和技能相仿的人。例如,“我”喜歡銷售,於是“我”欣賞那些在銷售中展現出非凡才能的人;“我”愛好寫作,於是“我”樂於聆聽作家們的高談闊論。任何一個模仿的人,肯定都是被其模仿對象所吸引,這些模仿對象身上有他們認為值得學習的東西。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喜歡那些同樣也欣賞自己的人,而且更願意選擇與自己比較相像的人作為朋友。前麵提到的連鎖酒店培訓員工親和力的基礎是:如果為顧客服務的是令他們感到舒心、開心的員工,那麼他們就會成為回頭客。

別輕易糾正別人的觀點

別人也許全錯了,但他本人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不要去責備他,那樣做太愚蠢了。應該試著去了解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人。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個隱藏著的原因,那你就擁有了解釋其行為或者個性的鑰匙。試試看,真誠地使自己置身於別人的處境裏。如果你總能對自己說:“我要是處在他的處境中,會有什麼感覺?會有什麼反應?”那你就能節約不少時間,免去許多苦惱。因為“若對原因感興趣,我們就不大會討厭結果”。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個“蘇東坡錯改王安石菊花詩”的故事。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王安石,未遇王安石,卻見其書桌硯台底下壓著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罷心想:“隻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群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麼花瓣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於是,他一思忖揮筆續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便拂袖而去。時隔不久,蘇東坡與好友陳季常一日到後花園賞菊飲酒。刮了幾天大風之後,這天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隻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蘇東坡一時瞠目結舌,感慨萬分。他對友人說,這事給他的教訓太深了,今後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他主動向王安石“負荊請罪”,承認錯誤。由於他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王安石也消除了對他的意見。

蘇東坡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造成了錯誤,這是應當引以為鑒的。

不隨便糾正別人的觀點並不是提倡大家一團和氣,不能開展任何形式的批評,而是說不能不注意方法方式,隨心所欲地指責人。當我們自己有了錯誤時,一般來說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別人以溫和的方法來處理,采取適當的方式向我們指出,我們亦會對他們認錯,甚至覺得爽直坦白是光榮的;但別人若硬將不能吃的食物往我們口中塞,隨意地對我們過分地指責,我們也是絕不會接納的。我們自己是這樣,難道人家就不如此?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且人們犯了錯誤都很難及時醒悟,甚至不願承認。這樣,就有必要有人對他人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而糾正他人的錯誤又是一種得罪人的事。

小黃剛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加完班,老板提出,為了犒勞大家,請大家去唱卡拉 OK,小黃和部門同事興高采烈地接受了邀請。進了包房,小黃很自然地在離自己最近的一個沙發坐下。老板進來後,發現沙發已經被坐滿了,就順勢坐在小黃身邊的一個椅子上。

過了半個小時,老板離開了。小黃萬萬沒想到,老板一走,其樂融融的氣氛大變,室溫仿佛驟然下降了十幾度。一個男同事語氣激動地指責小黃:“你這人怎麼這麼沒眼力見兒?老板坐在你旁邊,都不知道讓個座?真是太不懂事了!”

長到 23 歲,小黃從沒被人這麼大聲訓斥過,尤其是還當著全體同事及 KTV 服務生的麵。她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委屈的眼淚也忍不住在眼眶裏打轉轉,心中不禁無限懊惱:“啊,自己怎麼就缺根筋呢?老板以後會怎麼看自己呢?”

這位男同事的初衷可能是想教小黃在職場上如何做人,但說話方式不恰當,不僅讓小黃尷尬,也破壞了當時的氣氛。其實,如果早先他主動給老板讓座,別人看在眼裏,自然能心領神會,效果不是更好嗎?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始終很樂意傾聽他人的批評,接受他人的批評的。有的人做錯了事,不但不會坦然地承認,反而還會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從人的心理來看,即使是極小的疏忽或錯誤,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在一經指正之後就坦率地、不加解釋地承認。但是,現實生活中,無論父子、兄弟、上下級、同事,還是知己、朋友,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自嘲是一種處世藝術

自嘲,即自我嘲弄。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麵上是嘲弄自己,而潛台詞卻另有韻味。因此,自嘲在交談中具有特殊的表達功能和使用價值。

自嘲,是把自己看作幽默對像,風趣地介紹自己的缺點、優點、特有的經曆和思想感情等。說自己的缺點是一種自嘲,但這不是自輕自賤,而是一種豁達開朗和返璞歸真的人性美的體現。有時趣說自己也是一種高超的應變技巧。

別人有事求你,而你想拒絕。明言拒絕,會讓人難堪;而運用自嘲,委婉拒絕,既表達了自己的拒絕意圖,又使對方樂於接受。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麵孔看。”

“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她說:‘當然你天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呆在家裏不要出來嘛!’”

大家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

在交談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犯了你,把你置於尷尬境地時,借助自嘲擺脫窘境,是一種恰當的選擇。

20 世紀 50 年代初,美國總統杜魯門會見十分傲慢的麥克阿瑟將軍。會見中,麥克阿瑟拿出煙鬥,裝上煙絲,把煙鬥叼在嘴裏,取下火柴。當他準備劃燃火柴時,才停下來,對杜魯門說:“我抽煙,你不會介意吧?”

顯然,這不是真心征求意見,在他已經做好抽煙準備的情況下,如果對方說他介意,那就會顯得粗魯和霸道。

這種缺少禮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魯門有些難堪。然而,他看了麥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噴在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的煙霧都多。”

由此可見,當令人難堪的事實已經發生,運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過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護,並且,還能體現出說者的大度胸懷。

人們在有些時候因某事不盡人意而煩惱和苦悶,說出去必會惹人笑話。運用自嘲,既可寬慰自己,又能避免別人笑話,可謂一舉兩得。運用自嘲感歎人生,還能收到深切動人的語言效果。

在一些場合,運用自嘲,可以增添情趣、融洽氣氛。

一位丈夫要出國深造,妻子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到那個花花世界,說不定會看上別的女人呢!”

丈夫笑了,調皮地說:“你瞧瞧我這副尊容,瓦刀臉、羅圈腿、大眼泡、招風耳,站在路上怕是人家連眼角都不看呢。”

說得妻子撲哧一笑。丈夫的自嘲,隱含讓妻子放心的意思。這比一本正經地發誓,更富有詩意和情趣。

英國作家傑斯塔東是個大胖子,大概行動起來,是“路也走不動,山也不能夠爬”。但他不以矮和胖為恥。

有次他對朋友自嘲說:“我是個比別人親切三倍的男人,每當我在車上讓座給婦人時,我的一個座位足可以讓三個婦人坐下。”

自嘲運用得好,可以使交談平添許多風采。如果用不好,會使對方反感,造成交談障礙。自嘲要審時度勢、相機而用,不宜到處亂用。比如,對話答題、座談討論、調查訪問等,就不宜使用自嘲。

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具有積極意義的自嘲,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自愛。自嘲不過是他采取的一種貌似消極、實為積極的促使交談向好的方向轉化的手段而已。

成功時,要學會淡化當年勇

成功可以消磨人的意誌,失敗可以鍛煉人的意誌。成功時,人們常常會驕傲自大,不思進取。時間一長,就會喪失鬥誌。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就是為了警戒那些自以為隻要在某件事上取得一點點成功,就洋洋得意,坐享其成的人。這樣當下一個失敗襲來時,隻會驚慌失措,坐以待斃了。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對年羹堯倍加賞識、重用。年羹堯一直在西北前線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時運糧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爵,世襲罔替,加太保銜;因平郭羅克功晉二等公;敘平青海功,進一等公,給一子爵令其子襲,外加太傅銜。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堯入覲時,禦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恩寵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不但年羹堯的親屬備受恩寵,就連家仆也有通過保薦,官做到道員、副將的。

年羹堯對此不但不知收斂,卻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驕橫,還霸占了蒙古貝勒七信之女,斬殺提督、參將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見到他都要先跪下,以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憤怒和非議,彈劾他的奏章多似雪片。

內閣、詹翰、九卿、科道合詞奏言年羹堯的罪惡,於是部議盡革他的官職。雍正三年十月,雍正帝命逮年羹堯來京審訊。十二月,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