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平易近人,曲高就會和寡(2 / 3)

雍正三年十二月,皇帝差步兵統領阿爾圖,來到關押年羹堯的囚室傳旨賜死。年羹堯接旨後即自殺。此案涉及年家親屬及友人,其父年遐齡、兄年希堯罷官,其子年富立斬,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極邊,子孫未滿十五者待至時照例發遣,族中文武官員俱革職。

成功者低調做人,因為他們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不僅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更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有一位現已年逾七旬的低調“窮人”。他自己開車,衣服總是穿破為止;最喜歡的運動不是高爾夫,而是橋牌;最喜歡吃的不是魚子醬,而是玉米花。他住的是在 1957 年用 31 萬美元買下的納布拉斯加州的屋子。

50 多年來,他一直住在奧馬哈的這一幢房子裏。灰色粉刷的外牆無形中也反映出他處事的態度——非常的低調。有趣的是,所居住的地區還被當地政府列為“有損市容”的地方。

當他已是億萬富翁的時候,誰也不會相信,他那剛剛當上了媽媽的寶貝女兒臥床在家,隻能看自己的小黑白電視機。他答應出資為兒子買個農場,但同時聲明,必須每年按合同規定交費,否則立刻收回。

對財富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財富來自於社會,早晚它還應當回報於社會。他告誡兒女不要期望在他身後獲得巨額遺贈,因為他不想讓他們坐享其成,更不想讓他們毀於財富。2006 年,他將自己財富的一半以上,約 300 億美元捐給了比爾·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如今大多數時間裏,他深居簡出,躲在奧馬哈的家中,除了家人,連個助手都沒有。他的車牌上還標著“節儉”的字樣。他的傭人,兩周才來一次。他創辦的公司之一凱特威廣場第 14 層的伯克希爾公司,盡管它富得流油,但全體人員僅有 11 人,這裏沒有諸如門衛、司機、顧問、律師之類的職位。他不愛拋頭露麵,不喜歡張揚個性,生活方式保持低調。他把自己的生活準則描述為“簡單、傳統和節儉”,而這六個字則恰如其分地反應了他低調做人的思維。

他就是身價 400 多億美元的世界第二富豪沃倫·巴菲特!而他所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其所擁有的成功者思維,即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正是因為他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低調做人者,懂得張揚有損於實力,張揚容易招致妒忌,所以他們在低調的狀態下保存自己的實力、積累自己的底蘊;低調做人者,懂得人因內涵而美麗,人因實力而被敬佩,而不是外表或是行為,所以他們在低調中訓練自己的涵養。低調做人者,既懂得在世事紛爭中保護自己,又懂得在浮躁盲目之中踏實積累,這樣的人不成功,還有誰會成功呢?

清高孤傲煩人害己

清高孤傲的人並不是很偉大;相反,他隻是一種逃避生活的懦弱表現。清高孤傲的人本身就和生活中的現實是別具一格的,說具體點,是和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活需要朝氣蓬勃,生活需要形形色色的人們來襯托。如果不適應這種生活,說明你已經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類,所以生活也將拋棄你。

清高孤傲的人其實不懂得怎樣去生活。清高孤傲的人心胸很狹窄,他們看不慣生活中存在的邪惡與善良。他們對充滿邪惡的人懷著一種仇恨的心理,但又感覺善良的人太傻。所以,他們想塑造一種全新的自我與生活抗衡。他們也明知道將成為生活的俘虜,被生活所玩弄,但他們還是選擇了清高孤傲這條路。因為清高孤傲的人其實也最傻,他們不相信黑暗的生活中沒有真理存在,總相信一個正義可以打敗無數個邪惡;總相信一個真理可以壓倒一切謊言;總相信一座孤盞小燈可以照亮整個黑暗的世界……

有一個高中女生,爸媽都是浙大教授,從小家教深嚴,才女一個,可是人際關係非常差!比如說她體育不好,打排球接發球要補考卻永遠找不到人和她一起練,在食堂吃飯永遠是一個人。可是她對人說話的語氣卻一直是帶點脅迫性的,聲音無比尖銳。有時個別同學看她總一個人很可憐就去和她說說話,可兩三句後兩人對話就像領導訓話一樣。其實她就是個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從小的教育讓她自尊心過強了,畢業時她給老師寫過信,說她其實一直很苦惱,怕自己和別人溝通不好,所以裝出一副清高樣子,希望不被傷害,可是久而久之清高成習慣,而朋友卻少的可憐……

孤傲清高的有的是,獨生子女尤甚,不過孤傲清高的人如果有才華,生存應該是不太有問題的,但是在人際關係上煩人害己。

正因為清高孤傲的人別具一格,正因為清高孤傲的人脫離了生活,所以他們也總感覺生活中到處充滿著黑暗清高孤傲的人下場很可悲,因為他們不知道上帝從一開始就給他們設計了一個可悲的圈套和孤立的局麵。所以,他們才對生活中的非議感到大驚小怪;所以,他們才埋怨生活,痛恨,甚至仇視人類和生活,所以,他們的心理總是感到不平衡。

清高孤傲者的行為,正如走路的人不邁動自己的雙腳而要踩到高蹺上去一樣。在高蹺上站得高,沾不到泥汙,步子也大些,很不幸的是,踩著高蹺,你無法走遠路,並且說不定還會摔倒在泥汙中,遭到人們的譏笑,最終落在別人的後麵,遠遠地落後於那些並不能拔高自己身材的人。不止如此,他們還常常從高蹺上摔下來,成為人們的笑柄與邪惡。

無論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還是在我們的頭腦中,經常矗立著一些清高孤傲的文人形象。

看過《三國誌》或《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禰衡這個人物。禰衡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一席之地,是當時的文學“大腕”。但不能說明他在政治上或者其他方麵也很有能力,也不能說明他的生活理念是正確的。他很狂傲,滿世界隻看得起兩個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與其他人一點也合不來。大家知道,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也是個大文學家,也許是惺惺相惜,所以曹操就請禰衡來想委以重任。可禰衡一見麵就破口大罵,不僅罵曹操,而且連曹操的一班高級幹將都罵到了。曹操笑著說:聽說你音樂才能很好,特別是“漁陽三撾鼓”很絕,你就敲給我們聽聽吧!禰衡說聲好,就當眾把衣服脫得一絲不掛地敲起鼓來。別人氣憤不過,要殺禰衡,但曹操原諒了他。曹操知道劉表脾氣好並喜歡文人,就把彌衡推薦到劉表那兒去。但禰衡去後也是一陣亂罵,罵得劉表也很生氣。劉表沒辦法,就讓他去江夏黃祖那兒。彌衡去後,又罵起黃祖來了,黃祖可沒有曹操和劉表的好脾氣,當下就掏出刀子,把禰衡給捅了……

這樣的事情,過去經常被認為是高風亮節,是憤世嫉俗,是“出淤泥而不染”,是可貴的精神。然而,卻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放下自命不凡的清高吧,用一顆平常淡然之心悠然接受人世間的人與事,這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哲思,你會在淡泊中感受一種由衷的快樂與寧靜致遠的美好美妙心境。

永遠保持平和的本色

古語雲: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人因思而變,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遠。思考的過程是因人而異的,心態浮躁的人的思考過程是胡思亂想的過程,心態平和的人的思考過程是胸有成竹的過程。平和的心態是一種人生至高的境界,一種對榮譽、金錢、利益的豁達與樂觀。“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隻有當心態有了平和而又不失進取的弦音,許多棘手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許多人間的美景才能盡收眼底。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兩個在沙漠上艱難行走的探險者發現了一杯水,其中一個人高興地說:“看,終於有一杯水了。”而另一個人卻說:“怎麼隻有一杯水。”看來許多事情都與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心態有關,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裏做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感受。拿破侖·希爾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很小,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指的是心態,巨大差異指的是人生結果。”其實隻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用快樂填充自己平凡的工作,你就會感到“活著,真好”。

20世紀 80年代初,大概是在 1981 年 9 月的一天,北大新生入校,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季羨林先生來到北大大講堂前的柿子林廣場看看接待新生的情況。季先生那天穿著一身勞動布衣裳,也不讓人陪同,那做派很有點“老校工”的味道。季先生正在轉悠,忽聽得一愣頭青叫喚:“老頭!”季先生循聲望去,隻見一個滿臉稚氣的新生正在喊他。季先生問:“同學,你有事嗎?”愣頭青說:“老頭,我是來報到的新生,初來乍到,我一個人也不認識。我要去排隊辦入學手續,你能不能幫我看一會兒行李?”季先生說:“可以,你安心辦手續去吧。”那愣頭青費時 40 多分鍾才辦完有關手續,回到柿子林時,看見“老頭”正麵容慈祥地坐在他的行李卷上抽煙呢!第二天,北大校領導與新生見麵,那愣頭青才驚愕不已地發現:那個昨天被他呼來喚去的“老頭”,竟然坐在迎新大會的主席台上,竟然是北大副校長!季先生現在是名滿天下的“國學”大師,是受人尊敬和愛戴的耆老。我們尊敬和愛戴季先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學問淵深,更因為他的淳樸和厚道,他為人的善良與謙和,他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始終不渝的君子人格。

記得有人說過,生命是一種緣,你刻意追求的東西或許終生得不到,而你期待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擁有一份好的心境來源於平和與淡泊。平和就是對人對事看得開,想得開,不斤斤計較生活中的得失。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許多不盡人意的煩惱事,關鍵是你要以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麵對這一切。世界總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眾的生活。我們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找一份希望,驅散心中的陰霾,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就會油然而生,我們的心情就會越過眼前的不快而重新變輕。

人總得有一種動力催促著前行,在通往彼岸的漫漫征途中,以平和的心態堅持踏踏實實地做事,坦坦蕩蕩地做人,並不因為工作的瑣細而拒絕平凡的生活,並不因為名利的誘惑而放棄做人的原則。見識人生百態,品嚐人間百味,積累豐富的閱曆和諸多的感慨用於指點後人,這何嚐不是一種幸福?

擁有一顆平和的心,笑對一切,時時調養心情,保持最佳心態,讓快樂陪伴我們的一生。

做一個友善謙和之人,要求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方麵,要始終保持一顆尊重他人之心,體貼和體諒他人之心;要敢於和善於放低身段,以心靈的美好和氣質的儒雅去征服他人。即使有時受委屈了,也還能以大局為重,把內心的痛苦甚至惱怒消弭於無形。

唯恬淡可以脫俗,唯深厚可以至聖

《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恬淡是萬物歸真的自然寫照。擁有恬淡是一種非凡的氣質,當全神貫注地獨享時,能感覺她的力量足以穿透一切事物,愈發觸及到自己生命中心靈的冰冷和溫暖。深厚是一種涵養,擁有深厚寬廣的心胸能容納一切,超凡至聖。

心靈的恬淡,能使人化氣寬心,大量謙恭,靈光獨耀,言語道斷。享受心靈的恬淡之美,從紅塵喧囂、物欲彌天的烈焰中走出;在恬淡中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在透視人生的過程中實現思想的自製;升華了的自由自製的思想又能化作一種無形的力,撕破原有的韁化的思維之網,慢慢蒸騰;情感、向往及心靈的追求如噴泉和自由的鳥兒,自由地噴湧和飛翔。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出自中國智慧的代表人物:諸葛亮。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是人生的一種高境界,一個人的才學和修養都與恬淡深厚的情懷聯係在一起。

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自然與恬淡中保持著脫俗;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在冷清與寂寞中守住了心靈的恬淡;範仲淹、林則徐,一個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個強調“無欲則剛”,胸懷在恬淡中的分量便顯得更重。道家則是將心靈的空明清靜奉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莊子在《天道》中說:“夫虛靜寧靜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在大千世界裏,要做到心態平和、心靈恬淡,超凡至聖,需要看淡許多東西,需要學會等待、忍耐,更需要我們懂得順其自然。

我們有時會得到意料不到的讚揚,有時會遭到過於苛求的詆毀,這都是人之常事,不值得放在心上。人生在世,要追求自身與環境的融合,個人也要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外界看法和評價都會客觀、公正,值得自己用心考慮。恬淡,需要我們對自身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凡事不能太苛求自己,也不能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深厚就是時刻注意自己的涵養,修煉自己的胸懷,不奢望於外界,不為世俗的名利所累;不苛求於自身,不為“不虞之譽、求全之毀”所左右,這是孟子兩千多年前對恬淡的詮釋。

“昨夜在夢中,我又回到了曼德利,月光很白,野藤爬滿了莊園的小路……”這是瓊·芳登在電影《蝴蝶夢》中的開場白,幽悠如夢幻的聲音,月光下爬滿野藤的小路。電視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大片幹旱的土地,裂成一塊塊的黃褐色的小板塊,寸草不生,這就有如人們的心靈,當日複一日缺少滋潤的時候,也會變得幹枯板結,沒有彈性,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更沒有了浪漫。心靈如土地一樣需要滋潤,更不要讓心靈蒙上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