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命運嘲弄的安徒生,寫出了人間最美麗的童話;從未體會過生活甘甜的貝多芬,奏出來的卻是生命的讚禮……也許生活並沒有給予他們多少快樂和幸福,然而他們卻充滿了感恩和惜福,是輕風吹去了他們心靈上的灰塵,坦露出了最善良的質地。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生活的反諷,失去平和的心理,但無論怎樣不要讓自己的心靈蒙上一層灰垢。
放慢速度,讓心靈呼吸,人生在世,學會美化自己的心靈。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幸福、更快樂、更有成效;如果自己的心靈充滿了抱怨、憤怒、不安、害怕、不滿……人生怎麼談得上幸福快樂呢?在一切環境中保持恬淡心態,深厚修養的人,就具有高貴的品格修養,隻有如此,快樂和幸福才會湧動在我們的心間。
當下,生活在一個安穩平淡的和諧環境裏,幾十年的似箭光陰,過眼煙雲而恍若夢境般的從心中飄逝著;原本爭勇好強的心,曾經洶湧澎湃的情,還有那激情無限的夢想和欲望,被無情的歲月和生活的磨礪,搓磨的早已不見蹤影而銷聲匿跡,行走的隻是麻木而僵硬的肢體;激情昂揚的時代悄然為低聲細語,心中跳躍的不再是激情揚溢的衝動,脈管裏湧動的不再是湍急奔流的熱血,呼吸進出的隻有恬淡虛無的空氣。超凡脫俗的心靈,悄悄然地、靜默靜寂地於旋轉的寰宇,於光陰荏苒的時光,波瀾不驚地遊動。
安於平淡是成熟的標誌
生命是一種緣,你刻意追求的東西或許終生得不到,而你期待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許多不盡人意的煩惱事,關鍵是你要以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麵對這一切。
從克利夫蘭到邁阿密,從一支二流球隊中的耀眼巨星變成一支耀眼球隊中的一分子,詹姆斯收斂起張揚的個性,開始逐漸明白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道理。
平淡是真,悟出這個道理的詹姆斯,靜下心來審視曾經的年少輕狂時,也的確流露出了兩三分悔意。
可是看看坐在場下的詹姆斯那一臉微笑,韋德有精彩表現時他那滿足的表情,就能知道詹姆斯是真心在為好哥們兒高興。誰都不會懷疑詹姆斯搶籃板的能力,隻能說如今的詹姆斯早已不在乎在克利夫蘭時那所謂的“全麵”。
“如果德文(韋德)手感好,就像今晚這樣,那麼每次投籃機會都給他又有什麼問題?”詹姆斯說:“沒有問題,我可以負責防守,負責傳球,這些任務都交給我,隻要他能承擔起得分重任,那我就盡可能去吸引對方的防守注意力,給他創造更舒服的得分機會。”
就在半年前,在克利夫蘭的時候,誰能想象這樣的話能從詹姆斯口中說出?就算說了又有多少機會能實現?得分,閃電般地突破,讓人熱血沸騰的扣籃,誰都知道這是籃球場上最出風頭的活兒,也是一名超級巨星必不可少的標簽,可如今,蛻變後的詹姆斯,變得不太看重這些了。
“很多時間裏,勒布朗需要帶著我們的第二陣容去完成一些比賽,而這個時候我能夠坐在場邊放心地休息以及觀察局勢,這是自從我來到熱火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我很享受現在的狀態,因為勒布朗總是能夠通過自己的一些所作所為,讓身邊的角色球員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對於詹姆斯如今的變化,韋德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可無論如何,敢於直麵自己當初的錯誤,能夠用這樣一種心態來承認並接受這樣的錯誤,已經證明如今的詹姆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成熟、冷靜。雖然曾經被詹姆斯深深傷害的騎士老板吉爾伯特還是無法釋懷:“我不會後悔(批評詹姆斯),我的公開信是寫給我們的支持者的,而不是給已經離開的球員的,我隻是想讓球迷和支持者知道球隊裏所有人的想法。”但是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當詹姆斯逐漸贏回曾經失去的球迷的心,一切的矛盾,都會慢慢化解。如今的詹姆斯少了些霸氣,卻著實多了些平易近人和成熟睿智。
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人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出人頭地。這種進取向上的精神本來是可貴的,但也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情況。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顏之推的人,編輯了一本《顏氏家訓》,裏麵盡是一些智慧的語錄,絕無激烈褊狹之言。
顏之推從不喜歡極端言行,必是謹守自身分寸,崇尚中庸之議。“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此為古籍《禮記》著稱之言,其意為欲望和想法不能完全放縱率性,必須考慮與他人相處是否影響對方,造成彼此傷害,如何與人協調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顏之推也引用此語,再作一番申論:“宇宙可臻其極,惰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世人皆喜高官厚祿,即不想隨之而來的嫉恨之災與逸樂之禍。大抵歡喜追求地位、名利者,其欲望愈深,風險愈大,且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更遑論判斷這虛名錢財構築的高台何時倒塌。這種現象在亂世之中最為明顯,所以顏之推才告誡子孫切勿貪圖高官厚祿,能位居中層階級最好。
這種中庸之道,更是孔子所倡導的,安於平淡,才是有成熟智慧的人。才能在人生大潮中過得舒適。
高興地讓對方做主角
在行動上不前不後,保持中庸,在社會生活中就不會成為眾槍圍攻的“出頭鳥”。高興地讓別人做主角,自己站在背後做配角,這樣的生存哲學雖然有點保守,但這樣做,卻大有可取之處。
因為那些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所以,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善於審時度勢,隱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虧,其用不窮;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就是要善於藏而不露,以待時機。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時,亦豪言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條件。但如果太子能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舉動,就非常危險了,往往會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響的名氣。順宗做太子時,曾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得如雷貫耳,於是立刻閉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有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而隋煬帝的太子楊暕就沒那麼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太子卻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於是尋了個罪名把楊暕的太子名號給廢了。
同為太子,順宗明時度勢終登皇帝之位;而楊暕卻到處炫耀,處處表現自我,功高蓋主,後被廢黜,可見鋒芒能否適時顯露,事關一人的前途命運。
即使是對有大誌向的人來說,低調做人也並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謀略。老子主張“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主,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因為安於卑下,不爭地位,善利萬物,終歸大海,所以才能保全自己。溪流和江海一樣,成為眾水的統領。
唐朝李泌曾以與世無爭的謀略,幾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瀾,立下卓著功勳。李泌自幼聰敏,博涉經史,精研《易象》,善為文,常遊於嵩、華、終南諸山間。當時他的名聲很大,唐玄宗賞識他,誇他為“神童”。宰相張九齡器重李泌膽識,呼他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職,李泌固辭不受。玄宗命他與太子遊,結為布衣交。太子常稱其先生而不稱名。
天寶年間,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機形勢,赴朝廷論當世時務,但為楊國忠所忌,於是他又潛遁名山。後安史之亂發生,太子唐肅宗即位於靈武,特地召見李泌,李泌陳述天下成敗之事,堪稱肅宗之意。但李泌固辭官職。李泌說:“陛下屈尊待臣,視如賓友,比宰相顯貴多了。”最後被授以散官拜銀青光祿大夫,使掌樞務,凡四方表奏,將相遷除,皆得參與。李泌雖不是宰相但權逾宰相,李泌勸唐肅宗儉約示人,不念宿怨,選賢任能,收攬天下人心,終於收複長安、洛陽。李泌見唐廷轉危為安,立即要辭歸山林。唐肅宗堅決不同意,說:“朕與先生同憂,應與先生同樂,奈何思去?”李泌說:“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複留。”後來終於說服唐肅宗,歸隱衡山。
唐代宗時,時局艱難,藩鎮割據,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為相,李泌一再固辭。代宗隻好在宮中另築一書院,使李泌居住,軍國之事無不谘商,李泌又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後來當時局好轉後,李泌又辭歸山林。李泌一生,好談神仙,頗尚詭誕,實際上是個幌子,他危時出山輔佐朝政,不爭權位,安則歸山養性,與世無爭。
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這種與世無爭的謀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成為廣泛流傳的哲理名言。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從做人的原則來看,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愚體現為以靜製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是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在中國古代做人的藝術中,“大智若愚”常被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那些見過大風大雨的“過來人”對老子的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理解得格外深刻,因而每當身處一些“特殊關係”的微妙場合,或者在麵臨生命威脅的緊要關頭,韜晦者無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識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他。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會被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假如李淵當初聽了隋煬帝的話,不是自毀聲譽、低調做人,而是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采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
這種低調做人之術在漢以後的所有做人術中發展得最為充分,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都有韜晦的曆史,無不以弱者的姿態做出強者的舉動。
在不被人關注的崗位上工作,很少與別人發生矛盾,你的秘密也不容易被人知曉,你可以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來靜心地做自己的事,而不會有人來妨礙你。
當遇到不利的情況或者對自己可能造成傷害的情況時,萬萬不能憑一時衝動辦事,而應毫不猶豫地將自己隱蔽起來。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毀壞自己的前程。所以我們要幹一項事業,在實力和規模還不足以搏擊長空的時候,就不能與人家硬拚,而應該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悄然發展。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邊陲,兩個部落之間發生爭戰。結果一個部落被打敗,勝利者決定殺死被打敗部落裏的 10 歲以上的所有男人,但有一個 14 歲的男孩卻幸免於難。
當一個首領將矛刺向臥伏在草叢中的這個男孩的時候,卻被另一個頭目製止住了,原因是這個大男孩看起來很愚鈍,當矛刺向他的時候,他仍然傻乎乎地看熱鬧,卻不知求饒,更不知反抗和逃跑。於是,這個男孩幸存下來了,他與其他 10 歲以下的男童,被當作未來的奴隸幸存下來。
但事實上,那個 14 歲的男孩非但不傻,而且智慧超群,他的名字叫關山,在他 29 歲的時候,他率領本族人最終殺敗了他的仇敵,報了血海深仇。當初若不是他裝出很呆滯、柔弱的樣子,早就被殺死了。可見,在處境不利於生存和發展的時候,讓自己不引人注意或者不使人關注,就能保全力量,以便東山再起,另謀大計。
古今中外,一些過分張揚、鋒芒畢露之人,不管功勞多大,官位多高,最終多數不得善終,這是盡人皆知的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