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寬容地笑了,說:“沒關係,誰都可能碰上意外情況,你回來就行了。”我又與女兒分析,學生過生日,選在中午比晚上好,否則讓多少人著急呀?而且黑夜裏東奔西走,也不安全,豈不掃興?女兒聽了連連點頭,還誇我很理解人。父女倆感情一下貼近了許多。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孩子的錯誤,上帝都會原諒的。”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夠記住這句話,敢於麵對孩子的錯誤,理解孩子的錯誤。孩子還小,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再原諒他的錯誤。
印度前總理甘地小時候也是個問題孩子,也會犯一些錯誤,但父親卻對他非常理解。甘地說:“父親用他慈愛的眼淚,洗淨我汙濁的心靈,用愛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淚勝過千言萬語的訓誡,愈加堅定我改過向善的決心。雖然當時我準備接受任何嚴厲的處罰,如果父親真的責備我,可能會引起我的反感,而無益於我德行的進展。”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做錯事、犯錯誤,否則,就很難學到東西,更不能很好地成長。每個人都是在“吃一塹、長一智”中成長起來的,更何況是生活能力不夠、社會經驗不足,正在成長期的孩子呢!
一般情況,孩子犯錯誤後,情緒會非常低落,甚至會非常恐慌,很可能喪失前進的動力與信心,這時父母更應該理解孩子,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培養他的自信心,多鼓勵,少責罵,放手讓他重新實踐。
孩子的錯誤被父母理解,意味著孩子受到父母的關注,會與父母之間達到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一種被尊重的感覺。理解是雙向的,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會理解父母,進而學會理解他人。
親子溝通小貼士
相信很多父母都不希望孩子犯錯誤,但犯錯誤卻不可避免,關鍵是孩子犯錯誤後怎樣處理。當孩子犯錯誤後,父母必須正確對待,首先應該理解他,再根據錯誤的程度,給予一定的批評教育指導,及時指正。要做到循序漸進,有耐心,在理解孩子錯誤的同時,也要盡力幫助他吸取教訓,不斷總結經驗,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一天晚上,陽陽去樓上與幾個小朋友玩。母親叫她回家,一出人家的門,就見她一隻小手緊緊捂著口袋,好像擔心口袋裏的東西掉出來,或被人看見似的。看到這種情況後,母親說:“陽陽,兜裏裝的是什麼,能給媽媽看嗎?”陽陽趕緊說:“沒有,什麼也沒有”。
後來,母親也沒有再說什麼。回到家後,母親沒有接著問這件事事,而是問她:“今天晚上好不好玩,玩些什麼……”這樣開始慢慢親近她。
不一會兒,母親再問她口袋裏的東西時,陽陽才說:“是一個小朋友拿了樓上阿姨家的幾角錢,給我兩張,那個小朋友把另幾張放在了兜裏。”
這時,母親並沒有批評或責罵她,而是引導她:“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壞人才做這樣的事,《弟子規》上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即使是在自己家,也不能亂拿東西。你是個好孩子,應該把這兩角錢拿去還給人家,並向阿姨認錯,這樣你才是個好孩子,媽媽才會更喜歡你。”
孩子聽懂了,主動把錢還給樓上的阿姨,還認了錯。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拿過別人的東西。
孩子總會經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時,難免會出現問題或錯誤。因為孩子的身心發展不成熟,動手能力比較差,所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有些困難。當孩子做錯事後,父母應該引導他改正錯誤。
盡管孩子做事有良好的動機,但往往會把好事變成壞事。比如,第一次洗碗卻把碗打碎了,第一次做飯卻把飯做糊了,等等。如果這時,父母嗬斥孩子,或打罵孩子,孩子就會產生反抗心理,就會在心理上遠離父母,同時,還會讓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與勇氣。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把它視作與孩子溝通的好機會,借此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但態度一定要和藹,在情感上與孩子貼近,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從錯誤中學會正確的做事方法。
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做飯而把飯煮糊時,父母應該和藹地告訴他:“沒關係的,媽媽第一次煮飯時,也煮糊了呢!孩子,你已經很不錯了。媽媽告訴你,煮飯時,火不要太旺,還要注意不斷攪拌才行。”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應該幫孩子找出錯誤的原因,同時教給孩子正確做事的方法,幫孩子不斷進步。當然,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不應該忘記肯定與安慰孩子:“已經不錯了,不過,你要是再努力些,一定會做得更好!”事實證明,這樣的正麵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親子溝通小貼士
於犯錯誤的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感化,說服,再感化,也就是父母要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注意,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應該入情入理,千萬不能空洞說教,以免孩子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