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在經濟最蕭條時期,其他酒店紛紛倒閉,希爾頓酒店卻一直挺了過來,在經濟複蘇後,順利進入了黃金時期,希爾頓也成為一代“酒店大王”。
微笑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麵部的表情是一個人內在態度的表現,麵部肌肉鬆弛,態度和藹,往往會讓人感覺比較容易親近;麵部肌肉緊繃,板著麵孔,往往會讓人產生距離感,很難接近。
人與人的交流離不開微笑,心與心的溝通也需要微笑,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更需要微笑。微笑在親子間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個孩子都非常善於觀察父母的表情,喜歡從中推測父母的想法與態度。很多孩子都喜歡在父母表情比較溫和時提出他的要求或想法,希望父母同意;而當父母板著臉時,孩子就會沉默,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總是板著臉,很少對孩子微笑,似乎孩子做的事情總是錯的。這就讓孩子不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生怕招來父母的責罵。
父母的表情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變化。即使在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時,有智慧的父母也不會麵露怒色,仍然會以一種慈愛的表情麵對孩子,孩子往往會從錯誤中醒悟過來。實際上,父母對孩子微笑,孩子也會回報給父母微笑,這種微笑不但是雙方情感的體現,也是一種表示友好的行為。
親子間的微笑可以消除親子間的分歧、爭執與衝突。比如,當父母麵帶微笑地對孩子說:“孩子,媽媽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但事情還是發生了,我們就從這件事中汲取教訓吧,希望下次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
所以,在麵對孩子時,不妨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多發現他的優點,多對他報以微笑,讓微笑在你與孩子之間蕩漾。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微笑中感到真誠與鼓勵,親子溝通的效果會比單純用語言來溝通好得多。
親子溝通小貼士
盧勤曾說:“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麵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過烏雲的太陽,帶給人們溫暖。”善於微笑的父母,一定會博得孩子的喜歡,孩子也願意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所以,要想讓親子溝通順暢一些,就請你多給孩子一些微笑吧!
沉默有時也是必要的
一個孩子非常調皮,經常做一些令父母煩心的事。一天,他的父親找到一位教育家,說:“我的兒子真令人討厭,他不僅喜歡嘲弄別人,連吃麵包也與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討厭他的行為,可他偏偏那麼做,好像是專門在氣我。”
那天,教育家和那位父親一家人共進午餐。在飯桌上,教育家特意仔細觀察了那個調皮的孩子。
他發現,那個孩子在吃麵包時,把麵包皮細心地剝下來,然後用手把它捏成一個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丟在盤子裏。與此同時,還得意洋洋地對他母親說:“媽媽,我把麵包皮剝下來了!”
於是,他的母親開始訓斥他:“你怎麼總是這樣,居然還當著客人的麵。”這時,他的父親似乎也要發怒了。
教育家給那位父親使了一個眼色,示意他不要發怒。飯後教育家給他講了一個“對付”孩子的辦法。
第二次,這個孩子故伎重演,他對母親說:“媽媽,我把麵包皮剝下來了。”
可是,他的母親隻說了聲:“我知道。”
孩子說:“你不說我嗎?”
“不說。”
沒過多久,那位父親又找到了教育家,說孩子現在已經沒剝麵包皮的習慣,也和其他人用一樣的方法吃麵包了。他覺得很奇怪,問教育家是什麼原因。
教育家解釋說:“道理很簡單,孩子那麼做就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責罵,他也會覺得受到了重視。在他眼裏,父母的責罵就是一種獎勵,而他的做法就是為了這種獎賞。後來,父母對他的這一舉動不聞不問,毫不關心,他自己也漸漸覺得沒趣了,所以在不知不覺中改掉了壞習慣。”
孩子經常會有一些不良的舉動,如惡作劇、說髒話等,但這並不代表孩子道德很壞,而是孩子受到外界影響,模仿他人的行為而已。在這種情形下,很多父母就會嗬斥孩子、嚴厲批評孩子,但這樣的話,有時候會對孩子強化一種負麵信息,他反而會越來越喜歡這種不良行為。
實際上,孩子不斷出現這種不良的行為,是因為得到了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對他的行為保持沉默,他在這種不良的行為中就無法獲得反應,自然就會停止自己的行為。沉默好像是一種消極表達方式,但在家庭教育中,沉默卻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認識自己,教育自己》中寫道:“柯裏亞坐到課桌前準備好,正當他把兩手伸到袖筒裏,要取出答案時,他的目光突然與老師的目光相遇了。老師急忙把目光移開了,他從主考人桌邊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裏亞呆住了,等到他上前應考時,那位老師離開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師才又回到教室裏來。從那以後,柯裏亞再也沒有舞弊過。遇到同學中有人偷偷提醒他時,他便總是想起老師默默地走到窗前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