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第10種方式 運用非語言溝通法(1)(3 / 3)

通常,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柯裏亞現象”。這個事例說明,適當地運用沉默比直接訓斥的效果更好。當父母每天喋喋不休地教育孩子時,可曾想過適當地運用沉默來教育孩子?適當沉默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親子間的關係。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當看到談話沒有必要時……就任何話也不再說了。適度的沉默會引發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比談心的效果會更好。與孩子溝通時,適當運用沉默的方式,也能發揮其很大的效果。所以,父母要學會用沉默引導孩子反省。

親子溝通小貼士

對孩子來說,與其不停地數落他的錯誤,還不如保持沉默,用沉默對待孩子的激烈言語和行為,使他冷靜下來,給他認識錯誤的空間。沉默是對孩子的一種感化教育,能引導孩子自我反省,激發起他的自尊與自愛,同時維護了父母的形象,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拍拍孩子的肩膀

在《享受成長》一書中,作者陳暉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兒子進入高一,取得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我不禁連寫了幾篇關於兒子的文章,如《兒子,我的驕傲》《懶惰乎,勤奮乎》,文中充滿了對兒子的理解。

“我看到你寫我的文章了。”兒子對我說。

“你是怎麼看到的?”我有點意外。

“不都在你的文檔裏嗎?”兒子說。

“哦,對了,你操作電腦可比我內行。那你覺得媽媽寫得如何?”我問。

兒子不語,笑著拍了拍我的背。

可我卻分明聽見了兒子的心聲:“媽媽,哥們兒!”

受兒子舉動的感染,我也很哥們兒似的拍了拍兒子的肩膀。

於是,母子倆又多了一層關係——哥們兒。

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孩子正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得意時,父母不妨拍拍他的肩膀,孩子一下就會領會父母的意思,他會很感激父母對他的讚賞和鼓勵。

當然,如果孩子在傷心,父母也可以輕輕地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以此來鼓勵孩子,這樣做往往會能給孩子很大的精神安慰與鼓勵。這個時候,拍拍孩子的肩膀往往能夠讓孩子的情感得到安撫,從而讓他振作起來。

拍孩子的肩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可以把父母的思想情感通過這個動作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去領會父母的意思,感受到父母傳遞給他的溫暖的愛,從而達到有效的親子溝通。

一位年輕的母親曾說:“我常常在早上起床等兒子穿好衣服後,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肩膀或後背,然後放開他。有時候我忘記了,他會主動過來抱一下我,然後拍拍我,有時候輕輕地說‘好媽媽’,有時候什麼也不說,每當這時候總是覺得鼻子酸酸的。”

一位老師也曾這樣說:“在我們大嚷無濟於事的時候,應該試著彎下腰來,拍拍孩子的肩膀吧!蹲下來,絕不失師道尊嚴,而你得到的,卻一定是與孩子們用心靈溝通的橋梁。”

是啊,拍拍孩子的肩膀,可以把關懷與溫暖帶給孩子,可以把信任與摯愛傳遞給孩子,這樣會讓親子間的愛意更加濃烈,會讓親子間的情感更加細膩。

當孩子心情不好時,當孩子學習成績下滑時,當孩子獲得成功時……父母盡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給孩子以安慰、信任與激勵,讓孩子的心情趨於平靜,增強他的信心,激勵他堅定地前行。父母要知道,一次簡單的拍肩動作要要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親子溝通小貼士

拍拍孩子的肩膀是對他的一種無言的愛,一種無言的溝通。這個動作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它表示父母放下架子,能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使孩子對父母產生一種信任和理解,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親情與溫暖,這比其他的方式來得更簡單、更有效。

讓你的眼神與孩子交流

浙江省溫嶺市江廈中學九年級(2)班的陳強同學曾寫過一篇題為《媽媽的眼神》的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寫道:

那年我5歲。整天在家裏“東遊西逛”,不是打碎花瓶就是弄壞媽媽心愛的毛衣。但她的眼神裏沒有絲毫的責備,反而是溫柔的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