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經是廣西通往廣東、陸路交通最便捷、使用頻率最高的咽喉之路;它,經受過百年一遇的洪澇襲擊,終因其堅固及其重要的交通位置而得以保存至今;它,建於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因橋下緩緩而過的賀江而得名:賀江大橋。
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小鎮為緩解交通的壓力,又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距離縣城約五公裏處的上遊江麵興建了另一座橋,方便過境車輛的行駛。於是,賀江大橋遂被當地人稱為“一橋”,新橋則稱作“二橋”,然而老一輩的家鄉人,包括八、九十年代的生人,都習慣稱舊橋作“大橋”。
大橋橫跨賀江,長約一兩百米,向東伸到虎鼻山邊,連接依山而建的公路,直通珠三角——那曾是一代代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希望脫離貧窮落後的小鄉鎮的唯一通道!以前的消防隊就在東麵的橋頭,後來因水土流失造成該地段的土地越來越少,不適宜再用作消防隊駐地而搬遷。大橋向西延伸,接通的是縣城的核心地段,在橋頭處分成了三條路;向北,通向的是幼兒園、小學、醫院、中學;向西,通向車站,直到廣西梧州;向南,則是武裝部、縣政府等行政機構。可見,大橋除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外,在家鄉人心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對於大橋頭的回憶在下文會詳談)。
大橋西邊臨岸處修有台階,連接橋下岸邊的大堤,可供行人、自行車上下橋,也方便橋下一帶居住的居民。而我家,就在橋底岸邊附近,於是,我的童年便有了和大橋不可分割的故事。
大橋的梯級不算多,從底往上數大約有一百來級,分三層;以三個小平台劃分,供行人緩衝休息;梯級兩邊修有小斜坡,是方便騎自行車的人推車上下使用的;最外邊則是比較寬的大斜坡,相當於三倍小斜坡的寬度,具體用途我至今仍搞不懂,但那卻是我童年玩耍的一個好去處。
小時候物資匱乏,沒有多少娛樂工具,於是我們小孩子們因地製宜,創造性地發明了滾圈。滾圈除了在平地玩,還可以拿到大橋梯級邊的大斜坡玩。往往幾個小孩子聚在一起,輪流拿著滾圈,從第一層平台處放手,讓滾圈順著斜坡自由滾下,看誰的滾得遠。後來我們發現滾圈太大太重,滾到底之後還會自己跑出很遠,而且還容易撞到別人的腳,容易招致大人的罵,我們便改用象棋來玩,但象棋本身重量不夠,很多時候滾到一半還沒到底就倒下了,未免不能盡興。後來,我們幹脆把大斜坡當作遊樂場的滑梯,自己坐在斜坡上,讓同伴抓起一把沙,放在屁股下增加摩擦,然後身子往前一傾,便順著斜坡呼吸滑下。當然,那時的褲子沒有哪個不是屁股位置磨損得最厲害的。
當這樣的遊戲未能長久,我們又找到了好玩的東西——蕩秋千。大橋梯級兩側都設有粗大的鐵鏈,作為安全防備之用。從兩邊梯級底部開始,往上每隔一米多就有一根石柱子,柱子之間各有三根大鐵鏈,細數之下,整個大橋梯級竟有幾百根之多。很多時候,我們玩累了,便會坐在大鐵鏈上,雙手抓牢了,用腳一蹬,讓它作自由鍾擺,直至停下。無聊時,我們甚至試過使勁把每一根鐵鏈都搖擺幾下,然後看著十幾根鏈子不停地搖啊搖啊,比賽一下誰的會最先停下……可惜的是,鏈子終究是有用之物,後來竟有人拆掉當廢鐵賣了:先是幾根不見了,再是又幾根消失了,到最後究竟剩下多少,竟沒有人再去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