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時間管理專家常常告誡人們:永遠不要隨手把東西暫時先放在那裏,即別把東西放下,而要把東西放起來。不這麼做的話,就意味著現在沒有一次做完,過一會兒就至少得做兩次了。

當我們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時,許多人會反駁:我很忙,還有很多事等這我去做呢。因為很忙,就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事嗎?其實,返工的浪費最冤枉。第一次沒做好,再重新做時既不快,花費也不少,而且有時還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在工作中,有時即使是最簡單的工作,還是有人一再出錯。

有一家廣告公司的員工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在為客戶製作的宣傳廣告中,將客戶的聯係電話中的一個數字弄錯了。當他們把製作的宣傳單交給了客戶後,對方第二天就要在產品的新聞發布會上使用它,直到新聞發布會結束後,在整理剩下的宣傳單時,才發現關鍵的聯係電話有錯誤,而此時這樣的宣傳單已發放了5000多份。

客戶一怒之下,向廣告公司要求巨額賠償。由於錯在自己,再加上客戶召開新聞發布會的費用的確巨大,無奈之下,廣告公司隻好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了賠償。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這件事情傳開後,廣告公司便在客戶中失去了信譽,漸漸沒有生意可做了,因為沒有人再敢把自己的業務交給他們去做,害怕給自己帶來麻煩和造成損失。

這樣一次看似小小的失誤,就把一家本來極有前途的廣告公司擊垮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廣告公司的員工在工作時能細心點,能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做到位,那麼,這樣的結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還有可能因為自己工作的認真贏得更多的客戶和機會。

也許有人會說:第一次沒做對不要緊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沒做對時可以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還會像上文中的廣告公司那樣,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巨大損失。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有一家著名的汽車公司,當我們去學習參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懸掛在車間門口的條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準則來要求自己的員工,不少員工錯誤地認為這個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為我們都是凡人,怎麼可能不犯錯誤呢。有的員工甚至認為在工作中出現一點小錯,是很正常的。比如,生產工人認為一個零件不合格,對公司並不能造成什麼明顯的損失,沒有必要小題大做。

但是,在很多成功的公司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並且他們因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獲得了成功。

在麥當勞,炸雞腿、雞翅的時間都是用秒來控製的。少一秒,雞肉沒熟透:多一秒,雞肉會變老。也就是說,無論多一秒還是少一秒,都會影響雞肉的口感。因此,每個麥當勞員工都必須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做到位。

福特公司也是如此要求員工。在整條流水生產線上,每一個零配件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被送去組裝。因為沒有庫存,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全線停產,所以必須要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沒有任何回旋的餘地。

不過,我們在力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時,也應多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在分工合作時,用詞一定要準確,切忌含糊、籠統,否則,模糊的語言就有可能影響工作的有效執行。

在一次工程搶險中,技術員小劉和同伴們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他急需一把螺絲刀,於是便對離自己最近的小張喊道:快,去拿一把螺絲刀來。小張飛奔而去。但小劉等了很久,小張才氣喘籲籲地跑了回來,他手裏拿著一把小號的螺絲刀:我認為你最需要的是這把,所以就拿來了。

小劉接過來一看,生氣地說:誰讓你拿小號的,我是要最大號的!你怎麼連這都不知道呢?

小張沒有申辯,但顯然,他心裏很不高興。此時小劉突然意識到,自己讓小張去拿螺絲刀時,並沒有明確地告訴他自己需要多大號的。小劉知道出現錯誤的根源在自己,沒有說明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螺絲刀。

於是,小劉便緩和了語氣,抱歉地對小張說:我要的螺絲刀是工具箱內最大號的那把!這次,小張很快地就拿著小劉要用的螺絲刀回來了。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工作中,如果我們要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那麼光靠某個員工的努力是不行的,還需要整個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事無巨細,使用具體的、準確的工作語言,然後再加上全體成員的努力,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才能成功。

注重細節,服務無止境

當今社會,可以說是一種服務行業占上風的時代。一個公司成功的三個秘訣就是:服務,服務,再服務。現在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可以說就是服務的競爭。誰的服務好,誰就能取勝。憑借優質的服務、過硬的技術,你就可以占領強大的市場。

我們可以發現,在許多行業,客戶可以在任何商店、公司或工廠裏買到相同的商品。如果價格相同,客戶在考慮從什麼地方購買時,可能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就是較好的服務質量。良好的服務態度,會帶給人們愉快的購買興趣和心情。

公司命係市場是諸多公司的經營理念,這一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多數員工已經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才是公司和員工的衣食父母。隻有公司為客戶提供物有所值、物有超值的產品或滿意的服務,得到客戶的認可和承認,公司和員工才能得到回報,公司才可能生存和發展,公司的員工才可能掙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工資。

諸多與公眾打交道的員工似乎都沒有認識到,客戶購買他們的產品或服務的唯一原因,是客戶個人所受到的待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許多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依靠的不是首席執行官或精力充沛的管理者的決策,而是其接待人員、售貨員、送貨司機以及服務人員的行為。如果客戶可以有諸多選擇,為什麼他要忍受冷漠、粗魯,何況賣主又不是一家?在這種情況下,客戶選擇的將是最好的服務。

一次,一位名叫基泰絲的美國記者,來到日本東京的奧達克餘百貨公司。她買了一台索尼牌唱機,準備作為見麵禮,送給住在東京的婆家。售貨員彬彬有禮,特地為她挑了一台未啟封包裝的機子。

回到住所,基泰絲開機試用時,卻發現該機沒有裝內件,因而根本無法使用。她不由得火冒三丈,準備第二天一早就去奧達克餘百貨公司交涉,並迅速寫好了一篇新聞稿,題目是《笑臉背後的真麵目》。

第二天一早,基泰絲在動身之前,忽然收到奧達克餘百貨公司打來的道歉電話。50分鍾以後,一輛汽車趕到她的住處,從車上跳下公司的副經理和提著大皮箱的職員。兩人一進客廳便連連鞠躬,表示請罪。除了送來一台新的合格的唱機外,他們又加送蛋糕一盒、毛巾一套和著名唱片一張。接著,副經理又打開記事簿,宣讀了一份備忘錄。上麵記載著公司通宵達旦地糾正這一失誤的全部經過。

原來頭一天下午4點30分清點商品時,售貨員發現錯將一個空心貨樣賣給了顧客。她立即報告公司警衛迅速尋找,但為時已晚。此事非同小可。經理接到報告後,馬上召集有關人員商議。當時隻有兩條線索可循,即顧客的名字和她留下的一張美國快遞公司的名片。

據此,奧達克餘公司連夜開始了一連串無異於大海撈針的行動:打了32次緊急電話,向東京各大賓館查詢,沒有結果;再打電話問紐約美國快遞公司總部,深夜接到回電,得知顧客在美國父母的電話號碼;接著又打電話去美國,得知顧客在東京婆家的電話號碼,終於弄清了這位顧客在東京期間的住址和電話。這期間的緊急電話,合計35次!

奧達克餘百貨公司的這一舉動,讓基泰絲大為感動。她不僅怨氣盡消,還將準備好的《笑臉背後的真麵目》撤下,當晚重新編寫了一篇新聞稿,題目叫《35次電話》。該稿刊出後,奧達克餘百貨公司一時間美名遠揚,營業額更是直線上升。

這個事件告訴我們:公司員工要做好顧客的服務工作,力爭做到讓每一個顧客都滿意,絕不要讓一絲一毫令顧客不滿意的事情發生。

衡量我們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我們讓客戶滿意的程度。

表麵上看,員工的薪酬由企業支付,事實上,這一切來自於客戶。

對待100名客戶的服務裏,隻有一位客戶不滿意。看來隻有1%的不合格,但對於該客戶而言,他得到的卻是100%的不滿意。

因此,為客戶服務永無止境,隻有讓客戶100%的滿意,我們的公司才會不斷地發展壯大,員工才會更加優秀,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

細節決定職場成敗

注重細節對管理人員來說尤為重要。若想確保既定的項目以高效率模式實施,就要將工作進行細致的分析,對每一個最細微的地方都了如指掌,做好細節的量化工作。在任務布置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區分負責人與協助者的角色,分工明確,這樣才能達到效率第一。

一名遊客在雲南度假,住在當地一家有名的大酒店裏。清晨,他剛打開門,漂亮的服務員小姐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早上好,林先生。這名遊客非常驚訝,他沒想到服務員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

在服務員的帶領下,這位客人來到了餐廳就餐,服務人員上菜時,都尊敬地稱呼他林先生。這位客人見其中的一道菜很奇特,就問:這是什麼?服務員看了一下,後退一步告訴他這是當地的特色菜。原來,後退一步是為了防止她的口水會濺到菜裏。客人對這種細致的服務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