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完全失去東非(2)(1 / 3)

駐守的意軍防不勝防,傍晚,托布魯克意軍防線崩潰。22日,意軍向英軍投降。

托布魯克是北非的深水港之一,是從利比亞到埃及的重要沿海通道。托布魯克的丟失使意軍在北非的處境更加艱難。

英軍的進展太快了,使得托布魯克的海水蒸餾廠還未炸毀就落入英軍之手。幾天後,英軍把港口裏許多關鍵設備修好了。

英軍麵臨的最大難題是怎樣把如此多的意大利俘虜看管起來,清點過人數後準備送往後方。許多意大利俘虜根本不在乎,沒有人願意逃到沙漠上去。他們喜歡給俘獲他們的英澳土兵講笑話。

第6澳大利亞師的記者霍夫曼下士回憶道,他親眼見過被俘的一名意軍少校衝到英軍前麵,敞著懷,用意大利語大喊:“打死我吧……還我尊嚴!”他大喊大叫,以為英軍不敢拿他怎樣。

後來一個澳大利亞步兵拿起一把刺刀過來了,說:“在我要殺死你以前,快滾回去!”聽到此話,那名意軍少校連忙逃回俘虜隊伍中。

英軍連續5天發動進攻將意軍趕出了埃及,下一步行動是對墨索裏尼的東非帝國發動反攻。然而,英軍目前陷入兩難境地:是繼續進攻班加西和利比亞東部的營蘭尼加,還是戰略防禦呢?因為當時英國政府正考慮支援希臘軍隊,抵抗阿爾巴尼亞邊境的意大利軍隊。

丘吉爾首相於1941年1月6日指示遠征軍司令部:“收複埃及東部一帶後,我認為英軍應該考慮去援助希臘。”

不過,奧康納仍然獲準繼續進攻。當時,英軍官兵已經疲勞不堪了,裝備和配給也有些難以補充,主要是汽油太少了,然而,英軍的推進速度卻沒有減緩。

1月30日,英軍進駐德爾納,意軍早就逃跑了。由於在德爾納西南的內陸要塞梅尼奇的一支精銳的意大利坦克部隊逃跑了,奧康納命令第7裝甲師截住班加西以南的濱海大道。第7裝甲師的官兵們接到的命令是“飛奔”。

奧康納這時發現一個能夠徹底消滅意大利第10軍的好機會。若英軍繼續沿著海岸推進,就能把意大利軍隊趕出昔蘭尼加省。若意軍第10軍逃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就會使英軍在北非的軍隊後患無窮。

奧康納命令第7裝甲師的其他部隊抄近路趕赴傑布阿卡達山區,去切斷意軍第10軍的退路,防止他們逃脫。

機械化部隊在沙漠行軍十分困難,但奧康納決定搏一搏:命令英軍必須在意軍突出重圍到達安全地帶以前趕到貝達阜姆的海岸公路上。第7裝甲師缺少運輸設備,但仍然穿過了密切裏,經過一段多山的地形趕到默茲。

2月4日黎明,第7裝甲師的50輛巡邏車和80輛輕型坦克從梅尼奇出發,衝過利比亞昔蘭尼加省的內陸草原。第7裝甲師的其他部隊繞近路,截斷了意軍坦克部隊的退路。

2月5日,第7裝甲師趕到貝達卓姆的海岸線上。海岸線上的澳大利亞軍隊把意軍坦克部隊壓縮到貝達阜姆。

意軍坦克企圖逃出英澳軍隊的封鎖線,意軍坦克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意軍坦克之間無法聯絡。

戰鬥持續了一天半,意軍坦克無數次地發起反攻,企圖突破英軍的防線。可是,意軍坦克每30輛才有一台無線電發報裝置,無法互相支援。

每當戰鬥的間歇,當地的阿拉伯人就會趁機向交戰雙方出售雞蛋。

到2月6日,英軍每個旅隻剩下15輛坦克了。當士兵們報怨炮管已經打得變了形時,英軍指揮官命令他們呆著別動,擺出一副看上去很嚇人的樣子。一些意軍開始打出了白旗,殘餘的意軍放棄了反抗。

就這樣,英軍急行軍800公裏,戰勝了意軍10個師,13萬意軍成了俘虜。英軍傷亡1873人。

戰前韋維爾

韋維爾於1883年出生在英國科爾切斯特,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將軍。1900年,韋維爾進入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901年5月,韋維爾升任布萊克沃奇步兵團少尉。4個月後,韋維爾赴南非服役,參加了英布戰爭。

1909年,韋維爾考入英國坎伯利參謀學院。

1914年,韋維爾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6月,韋維爾頭部負傷,失去了左眼。

1917年,韋維爾赴巴勒斯坦,成為埃及遠征軍總司令艾倫比與帝國總參謀長羅伯遜之間的聯絡官,與艾倫比等人關係密切。

1930年,韋維爾出任奧爾德肖特軍區的第六步兵旅旅長。在旅長任內,韋維爾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他有著鼓舞人心而富於想象力的訓練方法。

1934年,韋維爾升為少將。1935年,韋維爾擔任英國第二步兵師師長,受封為巴斯勳位爵士。

1937年,韋維爾升任巴勒斯坦英軍司令,撰寫了《艾倫比傳》。1938年,韋維爾升為中將,擔任英國南方軍區司令。

1939年,韋維爾出版《將軍與韜略》一書,受封為高級巴斯勳位爵士。

1939年7月,韋維爾來到埃及,擔任中東英軍司令部總司令,升為臨時上將。韋維爾任命阿瑟·史密斯為參謀長,梅特蘭·威爾遜為駐埃及英軍司令。韋維爾克服了許多困難,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積極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