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是近年來在一些大醫院開展的現代先進治療方法,使許多難以治療或療效不理想的治療得到治愈,從而使臨床治療學呈現了新局麵。
已經提到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有很多方法,如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冠狀動脈內安置支架等,這些方法不僅使冠心病的治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大大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介入方法不僅限於冠心病的治療,也用於其他一些心髒病的治療,如心律失常的導管射頻消融術、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狹窄的經皮球囊導管二尖瓣擴張術、先天性心髒病房間隔(或室間隔)缺損的經導管房間隔(或室間隔)缺損關閉術等,如此之多的介入治療方法的產生和發展,為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但是,介入治療畢竟是一種有創傷的治療,治療後並發症偁有發生,因此應注意以下術後護理:
術後應繼續進行檢測心電圖、測量血壓等監護24小時,以便出現問題時及時處理;
嚴格臥床24小時,術側肢體伸直,避免活動,穿刺局部加壓包紮,用1千克沙袋壓迫,如為動脈穿刺需壓迫6~8小時,靜脈穿刺需壓迫2~4小時,以昉止出血;
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並與對側對比,如發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皮膚溫度低,則提示有下肢動脈栓塞,應及時處理;
一般術後小時,病人可進少量易消化的飲食;多飲水以促進造影劑的排泄;
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5~7天,以預防感染;
一些病人術後可能需繼續其他治療,如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後的抗凝治療、擴血管藥治療等,應在醫生指導下繼續進行。這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是普遍的,不會僅僅局限於某一支或某一段上,隻是狹窄的部位損害偏重於某一部位而已。
1.病人安裝起搏器後的日常護理須知
人工心髒起搏器是用人造的脈衝電流刺激心肌,以帶動心髒搏動,維持全身正常的血液循環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人工心髒起搏的前提是心肌具有興奮和收縮功能。人工心髒起搏器由脈衝發生器、電極及導線、電源3部分組成。脈衝發生器的大小如一塊懷表,重量不足50克,所有部件和電源用環氧樹脂包埋外加鈦合金殼,能長期埋藏在胸大肌內而不發生異常反應。電極的頂部常為箭頭狀、螺旋狀,帶鉤或帶刺,使其易於固定在心室乳頭肌的肌小梁上;電源為高能鋰電池,可使用6?8年,有的可達14~15年。安裝方法:用單極導管從頭靜脈、鎖骨下靜脈或頸外靜脈送到右心室心尖部,接觸心內膜,將脈衝發生器及無關電極埋藏在胸大肌前皮下組織中,將導管電極與起搏器通過連線經皮下遂道連接。
2.安裝人工心髒起搏器的病人應在以下幾個方麵加以注意:
永久起搏器的電極插在右心室的心內膜下,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愈合才能真正的被包裹、固定。因此,安裝初期應臥床休息,不宜做震動較大的活動,術側上肢也不宜活動以免電極移位,傷口應加壓包紮以免埋藏起搏器的囊袋內滲血影響愈合;
學會測量脈搏,安裝起搏器後應經常測量脈搏。根據病情不同,起搏的頻率一般設置每分鍾在60~80次,一般來說,起搏器術後,脈搏等於或高於起搏頻率是正常的,如果低於起搏頻率,提示有起搏電極接觸不良或電極脫落,應及時就醫;
康複訓練,手術1周以後可以進行術側上肢的康複訓練。由於埋藏起搏器的牽拉,術側上肢活動受限,稍微活動即感疼痛,但長時間不活動會影響功能。訓練方法如下:
第一步,上肢不動,手脂做伸曲運動;
第二步,上臂不動,肘關節彎曲,用手摸臉;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礎上,手臂略向上移,肘關節外展,做梳頭發的動作,由前至後;
第四步,站在牆的一側,用術側上肢做爬牆運動,由低至高,逐漸恢複上肢功能。
防止幹擾,強大的磁場電場能幹擾起搏器的功能,應避免接近和接觸。隨著科學的發展起搏器的抗電磁幹擾功能有了很大提高,正常工作狀態下的家用電器不會影響起搏器,B超、心電圖等檢查也可以做,但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用手提電話最好放在手術對側,遠離有故障的家用電器;
經常做心電圖檢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況圖,起搏器安置術後的心電圖往往帶有特殊的起搏信號,起搏心律也比較有規律,但是在電池臨近耗盡時,起搏器的刺激頻率
往往會出現變化,一般來說多半是刺激頻率減少,也有刺激頻率突然增加的情況,這時應考慮提前更換電池,以確保安全;
隨身攜帶病情介紹卡,卡片上應記錄病人姓名、所患疾病、家庭地址、電話、安裝起搏器的型號、時間、安裝醫院、隨訪醫生等,以便在起搏器突然出故障時能獲得及時幫助,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