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命的千鈞一發——心肺複蘇
心肺複蘇是針對呼吸、心跳停止這一危急重症所采取的一係列急救措施,它是每個家庭在麵對各種急症所必須采取並積極幫助解決的急迫醫療措施,也被稱之為救命的千鈞一發。盡管是醫療急救措施,但大多數急症的發生不是在醫院內,而是發生在每個人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的場所,其中最多的是發生在家庭。因而,先進國家、地區十分重視心肺複蘇的普及工作。資料表明,美國有25%人口接受了徒手心肺複蘇術的訓練,香港特區也達到10,而我國大陸卻不到1%。所以,這裏強調對現代家庭的成員來說,要懂得心肺複蘇的作用,學會心肺複蘇的基本方法,以便在萬一的情況下,正確進行心肺複蘇術,為挽救親人的生命,盡一點微薄之力。還要指出,由於心血管病病人發生呼吸、心跳驟停的幾率明顯高於其他類病人,因此心髒病病人的家屬學習此技術,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肺複蘇從醫學上講,主要包括基礎生命支持、進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續生命支持。其中基礎生命支持是在家庭急救護理中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的。因為它是挽救病人的最初階段,即醫護人員尚未到達搶救現場的治療,也是挽救病人的最重要階段。據美國心髒協會統計,若心搏停止後立即施以正確的心肺複蘇術則病人有60%~70%的存活率。從這個數字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心肺複蘇術對一個急症病人或受傷者的意義所在。隻有做好基礎生命支持,才能保證生命的進一步救治。而進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續生命支持,則是急症病人或受傷者在醫院內由醫護人員所實施的救護手段。
2.基礎生命的支持
基礎生命的支持是進行心肺複蘇急救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個急救技術。要求在家人或他人突然發生心跳、呼吸停止的4分鍾內建立基礎生命支持,對挽救家人或他人的生命和獲得良好的預後恢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基礎生命支持的心肺複蘇術,其步驟簡言之即為“ABC”
“ABC”是3個英文詞:A代表保持呼吸道通暢;B代表人工呼吸;C代表人工循環(即胸外心髒按壓)。其中A、B、C順序也正好是采取心肺複蘇的步驟。通俗地說,就是如病人突然猝死,判斷沒有反應——使呼吸道通暢(A);判定無呼吸一一維持人工呼吸(B);判定沒有心跳——維持人工循環(C)。
(1)成人心肺複蘇術
A——呼吸道通暢:開放氣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這是心肺複蘇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步。首先檢查病人口中有無食物或嘔吐物或假牙等異物,然後置病人為側臥位或平臥位(頭部側向一邊),急救者(家人等)一手固定病人的舌頭的前端使其勿向後傾,若有異物可用另一手的示指或中指深入病人口中,將這些異物取出。還要鬆解病人的衣領及褲帶,女病人要同時鬆開胸罩、腹帶。放置病人仰臥在堅實的平麵上(平木板或木板床,甚或地板)使頭部稍低,兩臂放在身旁。
然後采取下列任何一種方法,以便立即打開呼吸道。
頭部傾斜——下頜抬高法
急救者跪在病人頭旁,手指放在病人下頜角後,繼而將之向上、向前抬高;另一手放在病人前額,然後向下施壓,以使頭向後傾斜,有助於抬高下頜。
頭部傾斜——頸部抬高法
急救者一手放在病人頸後,抬高頸部;另一手按壓病人前額,以使頭部向後傾斜。
戳推下頜法
急救者將雙手手指放在下頜角後,然後將下頜向前抬高。
B——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借外力來推動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動,使氣體被動地進人或排出肺髒,以保證機體氧的供給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常用的有口對口:口對鼻兩種人工呼吸法,其中人們熟悉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是為病人供應所需氧氣的最簡單、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口對口人工呼吸法
急救者用頸部抬高法保持病人的氣道通暢,同時用壓前額的那隻手的拇指、示指捏緊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氣時氣體從鼻孔逸出。急救者深吸一口氣後,用自己的雙唇包繞並封住病人的口外部,形成一個封閉腔,然後用力吹氣,使胸廓擴張。吹氣完畢,急救者的頭稍抬起並側轉換氣,同時鬆開捏鼻孔的手,讓病人的胸廓、肺依靠其彈力自行回縮,從而排出肺內二氧化碳。
要求:必須按以上步驟反複進行。吹氣頻率為:每分鍾成人14?16次、兒童18~20次、嬰幼兒30~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