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跳動的心髒何以驟停
心髒驟停是十分危重的急症,其死亡率極高。從醫學上講,指健康人或在病情顯著改善過程中,因心髒原因而意外地突然死亡。常指發病後6小時以內。也稱“心髒性猝死”。
好發年齡為35~70歲。猝死的危險性常隨年齡增大而增加。誘發心搏驟停的常見因素如下。
引發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肥胖等;
精神因素,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
劇烈的體力活動,尤其在飽餐後或氣候寒冷時;
心電圖出現缺血性改變或雙束支傳導阻滯。
臨床經驗表明,猝死病例中,75%的病人有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者;20%有其他心髒病變,特別是伴有嚴重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大;還有5%的病人心髒外觀正常,雖經各種檢查而未發現有與猝死有關的改變。
2.發生心搏驟停的特征性表現
猝死發生時,若心搏收縮失效超過10~15秒,即出現神誌不清、麵色蒼白、抽搐、呼吸變慢或變淺乃至停止、發紺、脈搏觸及不到、血壓測不出、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此外,病人還可出現以下表現:
發作前可無任何先兆症狀;
部分病人在猝死前的數分鍾至數天出現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心悸及乏力等;
還有部分病人可有急性心肌梗死症狀或室性早搏;
若發生於睡眠中,死亡前可發出異常鼾聲或驚叫聲;
少數病人可無任何特征性表現。
由於心搏驟停的發生常無預兆,而且大約有半數以上是發生在家中或公共場所及在外出往返的路上,因而來不及、也無條件進行規範的醫療搶救。筆者這裏介紹一個典型病人:堅持晨練的老張到公園樹下鍛煉,突然倒在地上,身體抽成一團,繼而神誌不清、心跳、呼吸停止,就這樣死在了公園裏。等家人趕來時,連說:“平時也沒什麼病啊!”。如果當時能有人會胸外心髒按壓和人工呼吸的話,也許能活下來。在場的人都懊悔不已。必須指出,心搏驟停發生在4分鍾內,經及時搶救半數有望存活。如超過6~10分鍾,則存活希望渺茫。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曾有心跳停搏近20分鍾的病人獲救存活下來。因此不論在何處遇到這樣的病人,都不能輕易放棄搶救時機。
3.怎樣預防心搏驟停的發生
糾正或治療冠心病和心搏驟停的高危因素,特別是控製室性心律失常;
早期發現、監測、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防止心室顫動的發生;
對於嚴重而頻繁的室性早搏應按醫囑較長期給予抗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
部分嚴重的冠心病,有施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條件者,應及時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