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政府應做好對民眾的風險和金融教育工作,保護好改革開放30年來之不易的成果。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接觸金融市場的曆史還太短,缺乏必要的金融經濟知識和市場風險的曆練,承受能力不像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那麼強,所以更需要政府的嗬護。
那麼我們的企業應該怎麼辦呢?我想首先要認識到機會。在這一次的金融危機中,中國變得更加耀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加潛力更被世人所看好。由於發達國家經濟複蘇的腳步緩慢,大量資金會到中國來尋找機會,當然熱錢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其中還會有大量的產業投資資金。在我國隻有少數幾個行業存在占絕對優勢的行業龍頭老大,更多行業裏麵的企業都在苦苦支撐,相互之間打價格戰,都在進行重複建設,同質化競爭,這是一種風險,但同時也是一種機遇。這說明這些領域存在著產業整合的機會,我們的企業應該抓住這麼一個難得的曆史機遇加快自身發展,因為一旦所有行業都產生了龍頭企業,後繼者要想再進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外國資本大量投資中國,意圖也非常明顯,就是占地盤,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地位還沒有改變,他們認識到了裏麵存在的大量機遇。所以不要抱怨在中國沒有機會,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商機在中國,要相信外資的眼光,更要相信中國。
在工業化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大部分工業產品供過於求,競爭激烈,生意自然不好做,因此我們的企業要盡力避免進入競爭激烈的領域。如果你已經處於這樣的領域當中,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創新,做到最大最強最專。不管行業規模是多小,產品是多麼微不足道,即使是一個小零件,一根拉鏈,你隻要做好了也有很大的發展前途,這是一個趨勢,也是被中外很多企業所證明了的。在德國有些中小企業,它們生產的產品零件占到世界市場的40%以上,它們生存得很好;在我們的浙江也有一些企業,它們做的東西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是在世界市場上卻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同樣由於工業化大生產的存在,機器更多地替代了人工,那麼我國這麼多勞動力的出路何在呢?去從事服務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業所占比重不斷提升是大勢所趨,而我國目前的服務業規模還不是很大,才剛起步,大有可為,我們的企業應該順勢而為,搶占市場空白點。
我們的企業同時也要意識到風險,我國早就走出了“隻要倒騰點東西就能賺錢”的市場化初級階段,中國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世界,世界經濟環境的動蕩、國際投機資本的介入,使得我國的經濟環境前所未有的複雜,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另外,經濟的周期性難以避免,所以應該時刻保持抵禦寒潮的思想準備,備好資金,備好過冬的必需品,尤其是在所有人都歡欣鼓舞、享受經濟上行的快感的時候,要知道禍福相依的道理。特別是我們的企業以前經常談到的“多元化”發展,很值得商榷。“多元化”對一個企業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的,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走多元化道路的,甚至絕大部分企業都不適合搞多元化。我們的絕大多數企業應該踏踏實實把自身的主營業務做好,避免分叉太多,攤子鋪得太大,到時候“尾大不掉”,一旦遇到風吹草動或宏觀調控就措手不及。總之,我們的企業應該努力使自己具備承受經濟短期波動風險的能力,要知道,一個偉大的企業不一定是擴張最快的、不一定是盈利最多的,但肯定是最長壽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們的企業倒下的速度和興起的速度都令人驚歎,我們缺少的正是那些穩健的“長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