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女性難言之隱(1 / 3)

1月經初潮來得晚是病嗎

雖說少女初潮出現的時間與其營養、地理、遺傳和民族等諸因素有關,但一般少女初潮時間如若來臨過晚,很有可能是子宮發育不良、多囊卵巢綜合征、高泌乳素血症、肥胖等所造成的。同時,先天性無子宮、無卵巢或功能不全等也會導致無月經狀況的發生。

張琳今年17歲,雖然已經算是個大姑娘了,可她的初潮最近才剛剛來。由於身體沒有感到什麼不適,又不痛不癢的,所以她並沒有認為這是異常現象,反而覺得挺好,最起碼比自己的同學少了三四年的“麻煩”。為此,她還經常為此感到慶幸。可是,最近一件事情卻改變了她的看法。原來,她的表姐已經結婚兩年了,可是一直沒有懷孕,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表姐患上了子宮發育不良症。經過詢問,醫生發現她的表姐初潮來得很晚,也是17歲,而這也正是使她患上子宮發育不良症的主要原因。得知這件事以後,張琳開始變得忐忑不安起來,她擔心自己會和表姐一樣不能懷孕,心裏很是害怕。

其實在生活中,像張琳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初潮過晚可能是因子宮發育不良或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疾病所導致。少女初潮的出現,是卵巢已開始有了功能的表現,也是女性生殖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信號。由於子宮生長在人體內部,因此其大小是不易被人察覺的,當事人對此也不會覺得有異常。再加上子宮的大小與身高體重及胖瘦的關係也不大,於是就更加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子宮發育不良症往往很難及時就醫。

醫學上認為,正常的初潮時間應該在12~16歲,如果超過了16還沒有來,或是超過了18歲才來,則應該注意是否身體出現了問題。除此之外,也可以從身體的外表來觀察發育是否正常,如乳房是否明顯隆起,陰毛是否稀少,或者即使月經來了,量也特別少。這個時候,不妨就到正規醫院用B超看個究竟。倘若子宮發育與年齡不符,那就應該找出原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免錯失造成終生不孕的遺憾後果。

看來,初潮來得晚的確不是什麼好事情,年少的少女們可千萬不要為這暫時的“方便”而竊喜。要知道,一時的大意有可能會換來終生的痛苦。如果你也正在為這個問題而困惑不已,那麼就請不要再猶豫了,趕緊接受正規的檢查吧!

2月經量的多少

月經量的多少,也是判斷子宮發育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月經量過多的人,總是感到非常苦惱,而那些月經量非常少的人,則往往暗自感到慶幸。不過,月經量少是否真的要好過月經量多呢?到底多少才算是正常的呢?

人體全身的血液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從心髒中流出來,經過循環之後又流回心髒。從這個方麵來說,經血與平時我們割破手時流出的血是一樣的。但由於經血是由於子宮內膜脫落流出的,而子宮內膜又受到卵巢分泌的影響,同時卵巢內分泌又受到腦垂體分泌的激素的影響。因此,經血的多少不僅反映著卵巢、子宮的境況,同時也反映出了全身的健康狀況。

張娟是一名初三的學生,看起來活潑可愛,走到哪裏就會把笑聲帶到哪裏。可是,最近有一件事情令她特別煩惱,那就是她每次來月經時量都非常多,每到那幾天,她就會變得心事重重,做事情也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跑,不敢跳,上體育課更是讓她十分頭痛。她不明白:為什麼別人就那麼幸運?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月經量減少呢?

其實,張娟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月經問題,現實生活中很多少女都備受困擾。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在青春發育期,卵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月經一部分屬於無排卵性的。沒有排卵就沒有黃體,沒有黃體就缺少黃體酮。因此,子宮內膜隻能處於增殖期而不能達到完善的分泌期,以致子宮內膜脫落不完全而影響子宮的收縮,造成經血過多。此種情況如不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可出現麵色蒼白、乏力、頭暈等貧血症狀,也應就醫治療。

引起經血過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青春期特有的因素之外,還包括個體差異、激素水平、精神過度緊張、環境改變、營養不良以及代謝紊亂等因素,這些因素容易引起功能性子宮出血,於是造成經血過多。

那麼,到底月經量多少才算是正常的呢?醫學上認為,女性的月經量多少是因人而異的,一般情況在30~100毫升之間,每天差不多需要換5次左右的衛生巾。假如經血量過多,每換一次衛生巾後很快就會濕透,甚至是經血會順著腿往下流,則就不正常了。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多留心自己使用的衛生巾的數量,通常情況下,每個經期使用20片左右是正常的。如果每次都使用30片甚至更多,而且每片衛生巾都是濕透的,則就是典型的經血過多。

也許那些月經量少的人會十分慶幸,因為自己會因此少了很多擔心。但事實上,醫學家指出月經過少也是不正常的,它很可能是你亂服各種減肥藥或是過度節食的結果,從而導致經血的不流暢。因此,女孩們還是不要太過大意,如果你屬於經量過多或過少的人,還是建議你盡早到醫院去治療。

3月經的顏色

生活中,很多女性都很看重經血的顏色是否正常,尤其是對於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女孩來說,這更是她們判斷自己發育是否正常的一項指標。一旦發現異常狀況,她們就會特別擔心,但是出於害羞心理,她們又不敢向別人請教,隻好自己一邊擔心一邊無濟於事,有的還甚至私下去買藥,結果越治越糟。那麼,什麼樣的顏色才是正常的經血顏色呢?它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嗎?

小萌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她是個不幸的女孩,從小父母便離了婚,她跟著爸爸生活。由於她爸爸平時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照顧她,因此小萌的性格有些內向冷漠。她有了什麼心事總是一個人放在心裏,有時候就連最好的朋友她也不願意透露。如今,又有一件事困擾住了她,那就是最近幾次她發現自己的月經特別不正常,尤其是經血的顏色,不僅發黑,而且還總是伴有血塊,生性內向害羞的她當然不願意和爸爸說。可是她又很害怕,總在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病,搞得這一段時間就連上課也無精打采的,成績下降了很多。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有著像小萌這樣的困惑,她們總是十分重視經血的顏色。醫學上認為,正常的月經多為暗紅色,開始色較淺,以後逐漸加深,最後又轉為淡紅色而幹淨。除了血液之外,經血中還含有一些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黏液及陰道上皮細胞。但通常情況下不會出現血塊,當然偶爾出現並無大礙,但如果次次都有,則需要引起重視。如果月經為鮮紅、咖啡色,質清淡而色黃,或像屋漏狀發黑者,從中醫角度來看,應該是氣虛、有寒或有熱之故,因此最好請中醫來調理一下。

其實經血的顏色是由經血流動的速度所決定的,如果血液流動的速度快,一下子出來應該是鮮紅的血。而如果血液流動的速度慢,那麼在出血之前在宮腔已經存了一段時間,出來時顏色就可以很深。

中醫學上認為,月經中含有血塊的女性,多是氣滯血淤的表現,從其外表上來看會有皮膚粗糙、無光澤、起痤瘡等症。還有個別女性出現顏麵色素沉著,直接影響容顏美。因此,專家建議最好根據症狀和體征,用中藥來進行調治,達到活血化淤、理氣通絡的效果。如桃仁、紅花、坤草、薄荷、澤蘭、赤芍等中藥,都能夠起到不錯的療效。此外,這類女性還應該注意經期的保護,冬天注意保暖,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也最好不要讓自己著涼,心情上則應該保持愉快和輕鬆。

其實,經血的顏色隻是月經的一個小部分,它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生理指標。一些醫學家甚至認為,不論是鮮紅、暗紅、褐色、甚至黑色等,隻要沒有其他異常的症狀出現,如痛經等,都應該被認為是正常的。因此,處在青春期的女孩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輕鬆對待就好。

4月經周期,因人而異

女孩子到了青春發育期會來月經初潮,這是子宮內膜在腦垂體和卵巢操縱下有規則地發生的生理變化。為了適應接收受精卵的植入和生長,血管就會增生,內膜也隨著增厚;但若沒有接受到受精卵,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自動脫落,同時也會伴隨著血排出體外,子宮的周期性變化稱為月經周期。

月經周期,因人而異

琳琳是一個17歲的女孩,在她的心裏一直有一個問題,不知道該向誰請教。那就是,她的月經周期一直不規律,有時候一個多月才來,而有時候十幾天就會來一次,這給她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方便。剛開始,她聽說青春期的少女月經周期不規律是正常的,慢慢就會好,於是就沒有太在意。可是現在,情況似乎變得越來越嚴重了,這給琳琳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她總是在想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也無心學習。

其實,琳琳的問題是很多人都碰到過的,這的確令人會感到困惑和煩惱不已,也經常會讓人措手不及,導致很多尷尬的場麵出現。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是什麼疾病的先兆嗎?

醫學上認為,每個月經周期都代表一次卵子的成熟過程,月經周期的具體表現形式為上次月經第一天到下次月經第一天之間的時間間隔,因每個人或是同一個人的每一次月經都不一定或者完全不一樣,月經量的多少因人而異。月經周期的長短也是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是20~40天,平均為28天,經期是1~7天,若提前或推後一個星期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有部分女性的月經周期為28天,經期為4天;而有的女性月經周期則為35天,經期為6天,這些都是正常的。

月經周期無規律是因為女性體內沒有排卵,但體內仍有刺激子宮內膜生長的雌激素分泌。一般月經開始的第一天經量會比較稀少,顏色呈鮮紅色;到了第二、三天時經量就會增大,且經質變得稠濃,顏色呈暗紅色;第四天之時顏色就會逐漸變淡,經量也會減少,直到幹淨。也有的女性月經來三四天就沒有了,但過了一兩天又來了一點,這都是正常現象。月經周期的長短,取決於卵巢的周期性變化的長短。

很多人有月經周期是一個月的誤識,成年女性的周期在25~34天,但也有研究顯示15~19歲之間的年輕女性,通常會比其他年齡層的女性的月經周期長一些。造成月經周期延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營養不當、體重減輕、壓力過大或是無規律的劇烈運動,這些因素都足以改變荷爾蒙的分泌從而造成生理影響。過長的周期就有可能是因為卵巢中無卵排出,年輕女性較為常見,若周期長達45~90天,就必須去醫院檢查是否有疾病存在。

女性月經周期是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的,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增生期:在月經周期的第5~14天,這是卵泡發育的成熟時期。經期子宮內膜脫落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就會基底層細胞而增生、變厚、腺體也會增多而彎曲;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

分泌期:在月經周期的第15~23天,是排卵後黃體的成熟階段。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加厚,腺體也進一步擴大,並出現分泌現象。血管的急速增長、內膜鬆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極適宜於受精卵的種植和成長。

月經前期:在月經周期的第24~28天,也就是黃體的退化時期。在黃體退化之時,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隨之下降,間質水腫會消失而變得致密,血管會因受到擠壓而變曲,使血流淤滯。在月經來臨的前4~24小時,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內膜會因缺血而壞死,血管收縮後又舒張,以致破裂出血,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剝脫而出血,這也就形成了月經的來潮。

月經期:在月經周期的第1~4天,內膜的功能層會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的剝脫,然後隨著血流一起排出。月經的來潮則是下一個周期的開始。

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定義:

(1)月經周期小於21天或大於35天;

(2)月經流量要比正常的要多;

(3)月經持續時間大於一周;

(4)經期常會無規律;

(5)經期的疼痛超出了正常狀態。

若是有以上任何一種症狀,就需立即去看醫生來調整周期的治療。

5難以忍受的痛經

痛經較為普遍。凡在經前、經期、經後發生腹痛及其他不適,以至於影響工作及生活者為痛經。疼痛多在經期第1~2天,也有在經前1~2天開始腹痛的,疼痛在經期加重。多為陣發性下腹部絞痛、墜痛、脹痛,並可放射至腰骶部、內側及陰道、肛門;膜樣痛經病人當要排出大塊脫落的子宮內膜時疼痛會劇烈,一旦排出後疼痛迅速減輕;疼痛劇烈者可有四肢厥冷、麵色蒼白、甚至虛脫。還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狀,如惡心、腹瀉、嘔吐,也可有膀胱、直腸刺激症狀如尿頻、尿急、肛門墜脹感等,還可有頭痛、眩暈、乏力或神經過敏等不適。

痛經的原因

痛經是指女性在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劇痛難忍,且隨月經周期性發作的一種疾病,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者多見於青年婦女,常隨月經初潮發病;繼發性者多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腫瘤等。

痛經在婦女疾患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發生的疾病,女孩在19歲以後痛經發生率明顯增高。據流行病學調查,與原發痛經有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月經初潮發生的早晚:有調查資料證實,原發痛經程度與月經初潮年齡有明顯的相性。初潮年齡早者痛經發生率較高,同時痛經表現的程度也更嚴重。

(2)婚姻及生育情況:至目前為止,對於原發痛經與婚姻之間的關係,仍存在兩種觀點。大多數人的觀點認為婚姻與原發痛經發生之間並不存在相關性;但亦有少數人認為婚姻與原發痛經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係,不少女患者在婚後痛經有所緩解。二種觀點均需大量臨床研究加以證實。

(3)可能與經期過度勞累、緊張、寒冷及過敏體質有關。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生殖器官沒有明顯病變的痛經,在醫學上被稱為“原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的原因目前還不太清楚,可能有以下幾種因素:

(1)內分泌因素:排卵後在孕激素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和釋放較多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促進平滑肌收縮、痙攣,以致子宮缺血引起痛經。原發性痛經絕大多數均在有排卵的月經期發生。

(2)子宮因素:子宮發育不良可由於子宮收縮力差或不協調引起痛經,子宮畸形、子宮過度傾曲、子宮頸口狹窄梗阻,可使經血流通不暢,造成經血瀦留,從而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

(3)子宮內膜若整塊脫落,排出不暢亦可刺激子宮收縮產生痛經,此種痛經稱為膜樣痛經。

(4)少數患者由於精神緊張,對月經生理認識不足,以致產生恐懼而疼痛。

由生殖器官發生了某種疾患引起的痛經,醫學上稱為“繼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常在初潮後數年才出現,常有月經過多、不孕、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盆腔炎病史,發病情況各有不同。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宮肌腺症等。若是遇到這種情況,應盡早去找醫生診治,根治本身的問題。

中醫與西醫對痛經的理解

中醫痛經辨證分五種證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淤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

西醫痛經診斷分“原發性”和“繼發性”:

(1)原發性痛經,指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多發生於月經初潮後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輕婦女。

(2)繼發性痛經,生殖器官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者,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顯像、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炎、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病變致痛經。

根據痛經程度可分為三度:

(1)輕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但能堅持工作,無全身症狀,有時需要服止痛藥。

(2)中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惡心嘔吐,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

(3)重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麵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中醫認為痛經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衝任、子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有關,辨證論治如下:

(1)虛證:不榮則痛,意思是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

由於氣血不足或是脾胃功能不健運,氣血運行無力,滯而不暢,或肝腎髒腑功能虧損所致的精虧血少,使婦女生理密切關係的衝任二脈失於濡養,造成痛經。

治法宜平時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

(2)實證:不通則痛,意思是氣血運行不暢造成。

由於肝氣不舒暢,氣滯血淤,經血滯於子宮,或感受寒邪,平時過量吃寒涼生冷食物,使血為寒凝,或是因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由於月經前或月經時,氣血下注衝任、子宮,胞脈,造成壅滯,塞而不通,所以會痛。

本病的病因病理比較複雜,可分虛、實兩種。虛者精血不足,血海空虛,無血可下;實者邪氣阻,脈道不通,經血不得下行。

(1)肝腎不足由於稟賦不足、房勞多產、久病等傷腎而致精血不足,無血可下。

(2)氣血虛弱勞傷心脾或大病、久病失血等以致衝任大虛,無血可下。

(3)陰虛血燥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陰虛血燥或精虧陰竭而致虛勞閉經。

(4)氣滯血瘀七情內傷,氣血瘀滯或經、產受寒,寒凝血脈而致閉經。

(5)痰濕阻滯肥胖痰濕阻絡而致閉經。

痛經的中醫治療方法

(1)經行脅痛。

①行經時兩脅作痛。

甚至脅內有塊,疼痛不已,經血紫暗,當理氣活血化瘀。取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15克,元胡5克,沉香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行經前5日開始服用,行經時停服。

②經行關節痛。

行經時周身骨節疼痛。藥用烏藥、川芎、白芷、陳皮、枳殼各10克,幹薑、甘草各7克,僵蟲、麻黃各6克,生薑3片,蔥白1莖,水煎溫服,每日1劑,連服6劑。

③經前腹痛。

經前腹痛多係寒凝血滯,常表現為小腹冷痛異常,宜服溫裏活血化瘀方劑。取當歸尾、川芎、赤芍、丹皮、製香附各12克,元胡5克,生地10克,紅花、桃仁各4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行經前7日開始服用,行經時停服。

(2)經後腹痛。

行經之後腹痛多係血虛夾滯所致,宜補虛通滯。藥用黨參、白術、醋香附、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各12克,炙甘草8克,木香3克,青皮10克,生薑2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