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追求的儒學思想(3 / 3)

公元前104年,在他寫完最後一篇奏章後不久,他便因病去世,被葬於西漢時期京師長安的西郊。

有一次,漢武帝經過董仲舒的墓地,為了表彰董仲舒為漢王朝的效勞盡忠,表達自己的哀思,他特地下馬致意。因此,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稱為“下馬陵”。

董仲舒的影響董仲舒的一生,走過了75個春秋。從一位傑出的學者到皇帝的智囊,從當相治國到歸家著書立說,他主要是作為一名思想家度過其一生的。他的廉潔正直,刻苦鑽研的精神,得到了後人的讚美、推崇。

西漢時期稱他是超過伊尹、管仲、薑子牙的相國大材,東漢時期王充稱他是孔子的繼承人。此後司馬光、二程、朱熹等極力推崇他。元代把他請入“聖廟”受祭,明代封他為“先儒”,給他蓋上了“董子廟”。

他的哲學思想,有一些可取之處,在當時也有適應曆史發展的要求,他的神學是統一於他的哲學之中的。但他以神學為目的,甚至搞一些裝神弄鬼之事,實不足取,不過,這並不妨礙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促進了我國曆史的發展。

[旁注]

劉非 (公元前168年~公元前127年),漢景帝之子,母程姬。公元前155年立為汝南王。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他年15歲,有勇力。上書自請擊吳,被任為將軍,吳破,被封為江都王,治故吳王所屬之地。

主父偃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時大臣。漢武帝為了加強皇帝的專製權力,在宮中設立內朝,主父偃在內朝備武帝顧問。他認為應該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因此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他的建議多被采納。

公孫弘 (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西漢時期淄川國薛人。淄川國郡治在壽光南紀台鄉。他起身於鄉鄙之間,居然為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曆史長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後世。

膠西 漢代的郡國名。公元前201年置郡,漢文帝以後或為國,或為郡,漢景帝時為參加叛乩的七國之一。治所在高密,漢武帝以後轄境約當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以北地區。公元前73年改為高密國。

關中 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地處陝西省中部。西起寶雞大散關,東至渭南潼關,南接秦嶺,北至陝北黃土高原。東西長300 千米,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裏秦川”。這裏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

範仲淹 (989年~1052年),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曾經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代表作品有《嶽陽樓記》、《明堂賦》等。

性三品說 我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性三品之說受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影響。西漢時期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東漢時期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唐代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說”,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

[閱讀鏈接]

董仲舒喜歡談論神秘莫測之事。公元前130年,遼東高廟和長陵高園殿發生火災,董仲舒推說其意,寫成《災異之記》草稿,尚未上書皇帝。主父偃私見其稿,因為嫉妒董仲舒,所以將《災異之記》草稿偷竊出來上奏朝廷。

漢武帝將它交與朝中諸儒審閱。因其中有諷刺時政的文字,漢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獄,雖然後來漢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經學大師,又下詔赦免其罪,複為中大夫,但是董仲舒從此不再談論災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