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與弼的儒學修養實踐(2 / 3)

為了親近自然,參悟天機,他費7年之功,搬家於山深雲多處,可見其對自然環境的愛和向往。這樣一種融治學於江湖自然之中,甚至是耕作之中的親躬行為,實乃是真儒精神,也是其修養心性的絕好寫照。

為了體驗正宗聖賢學問,他抱多病之軀,遠離大富大貴,遠離都市便利和繁華,親耕於崇仁縣青石橋附近的偏僻之鄉。

貧困之時,借米於鄰家,雨天之時,屋漏無幹處。生活雖然窮苦,但他一點都不覺得苦和痛,反而安貧樂道,心意泰然,真正地做到顏回的貧中取樂仍不改初衷、舍身取道的達儒精神。從這一個角度而言,他比其他的儒家更偉大,更親近。

他常說,不從大患難經曆過,難有真學問和真節操。在經曆過大苦大難之後,開心性之學,而且他的心性功夫,比孔子、孟子的工夫來得更具體、更實在和更容易躬行。

為了去拜訪朱熹的講學之地,他不畏70多歲的高齡,過贛閩雄關,風餐露宿,冒風雨、頂炎熱,入福建;他不僅拜訪明代哲學家和教育家陸九淵的祖籍地,還常常親臨此地,參悟儒學。

吳與弼一生的讀書、做聖賢功夫、行走江湖、遊覽、親耕、養心性,發儒學向工農商賈轉向之端,推動了我國文化教育開始縱向傳遞傳播,使儒學由上而下,走向社會下層民眾,走向工農商賈,意義重大。

[旁注]

對句 原指古代詩文中字數相同、文義相對的句子。魏晉時期,文人學士講究聲韻駢儷,對句在形式上漸趨格律化。近體詩興起後,因稱律詩的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為對句。也指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

《伊洛淵源錄》 宋代朱熹撰。主要記載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及其門下弟子的言行。伊洛指伊川和洛水,北宋時期程頤曾居於嵩縣西北,地臨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長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陽居住、講學。朱熹把他們的行狀、墓誌銘、遺事等傳記資料。

王守仁 (1472年~1529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宋代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思想影響廣泛。王守仁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

湯武 商湯與周武王的並稱。商湯是商王朝的創建者,是儒家推崇的上古聖王之一。周武王姬發是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誌,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法家 是先秦時期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麵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韓非、李斯等。主張法製,反對禮治。另外,法家在古時候是指明法度的大臣。

陸九淵 (1139年~1193年)。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祖。與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發並稱為“陸子”。

[閱讀鏈接]

吳與弼曾經在贛閩一帶遊學,學習傳統文化,傳播儒家思想。他秉性剛健強勁,以儒家精神規範自己的言行,時刻提醒自己遠離醜惡的人和事。

有一次,吳與弼在途中打算在一家旅店投宿。旅店主人見他是外地人,就比其他人多要住店的錢,並說出各種理由,百般索取。吳與弼剛直在心,堅決不給,見旅店主人如此唯利是圖,黑心索客,幹脆挑起擔子,離開這裏,冒著星星繼續趕路。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吳與弼剛進不懈和一以貫之的精神。

道德教育大家王守仁

如果說吳與弼推動明代儒學走向社會下層民眾,那麼,王守仁則完成了第二次文化下移。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作為道德教育大家,他的教育思想體係核心“致良知”,極大地豐富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內涵。

王守仁是明代浙江餘姚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幼年的王守仁由於母親早亡,父親又忙於科舉考試,非常受祖母溺愛,對他幾乎沒有約束,使得他所接受的是近乎放任式的教育。

童年時期的王守仁頑皮異常,經常逃課,不肯認真讀書,尤其喜歡玩軍事遊戲,製作大小旗幟居中調度,左右旋轉,頗有戰陣之勢。

王守仁少年時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托自己的誌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裏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王守仁12歲正式就讀師塾。當時朝政腐敗,義軍四起。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15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

不久,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誌。王守仁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術、射術、兵法,日趨精通。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

在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