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是最好的學習場。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課堂。邊幹邊學,許振超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成為一名藍領專家;幹什麼學什麼,巴頓將軍的部隊在北非沙漠中屢建奇功。在工作中所得到的知識、經驗、閱曆、能力、教訓、啟發,遠非課堂和書本上所得到的能比。
“學”、“習”不能兩張皮
一個人隻有經過東倒西歪的、讓自己像個笨蛋那樣的階段才能學會滑冰。
——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從字形上看“學習”兩個字,“學”字上半部份有兩隻手,一隻是教者的手,一隻是學者的手,兩手中間的部份代表書本知識,教者手把手的將書本知識傳遞給學者謂之學,這是學習的第一層含義。而“習”字的下半部份表征一個鳥巢,上半部分是兩隻飛出的小鳥。隱含的意義是,小鳥從鳥巢中飛出,在探索和跌倒中學習飛行。“習”字重視的是實踐和探究。這是學習的第二層含義。
這也就是說,學習不能兩張皮,是要有“學”有“習”的,學習是在接授書本知識的同時,伴隨著一定量的探究與實踐活動。如果隻會學習、不運用就跟沒有學習有什麼兩樣。
據《古今笑話》記載:滄州人劉羽中,平時喜歡閱讀古書,迷信古人講解古經。一次,偶然得到一冊古代兵書,便伏在桌上攻讀一年,自稱可帶兵10萬指揮作戰。恰巧碰到外敵入侵,他就操練士兵,帶兵抵抗,結果大敗,他差點成為俘虜。後來,他又得到一本古代水利書,又伏在桌上細細閱讀一年,自稱可叫千裏土地變成良田。州官聽信他的大話,便任用他在一個村子裏領導興修水利。恰好碰到洪水暴漲,水流沿著他挖鑿的渠道倒灌進來,村裏人幾乎被淹死,變成魚鱉。但連續的失敗無損於劉羽中的“創新精神”,他又對邊關防務感興趣起來,並設計了一款最新的鎧甲,要求給守邊的軍士配備。兵部按照他設計的圖樣把鎧甲打造出來之後,就讓他先穿上試試。結果,劉羽中穿上鎧甲後,卻被壓得撲騰一聲趴在地上,說什麼也爬不起來了。因為他在設計鎧甲的時候隻考慮到了防護,卻忘記了鎧甲的重量,人穿上他設計的鎧甲動都無法動一步,又如何能夠上陣衝鋒禦敵?
隻學習不會用,劉羽中最終成為笑話“彪炳史冊”。學習要分兩步走,第一步通過看書和實踐獲取知識,第二步則需要將學習應用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學到的東西是否有用。如果把學習簡單的理解成背書本,卻與實踐相隔膜,是永遠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的。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言,“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那種認為隻是依靠讀書獲得知識就是學習的觀念是片麵的:知識是死的實踐是活的,隻有把看到的東西在實踐中應用過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到東西為我所用。死讀書的人麵對實際情況也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有時候,“習”更重於“學”。有一些大學生,考試總得高分,學習成績優異,但一畢業卻麵臨失業的窘境。是他們讀書少,知識少嗎?不是,主要在於他們並不能靈活應用學到的知識,經不起社會實踐的檢驗。當然,“習”並不僅僅說是針對在校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對於任何一個學習者來說都是重要的。也許你會想:每天光工作就忙不完還有什麼時間學習。其實不然,工作就是最好的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是提升自身學習力的最好方式。
“學”“習”不能兩張皮,隻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學習。歌德說:“人不是靠他生來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學習中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要“學”更要“習”,懂得從所有人身上學習和感悟,懂得舉一反三,學一次做一百次。真正的人才不會死讀書讀死書亦或是把別人的經驗直接搬來用,他們懂得在學習和實踐之間打出一個通道,使兩者真正融會貫通。優秀的工作者通過不斷地將學習成果轉化成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夠讓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取得突出的成績,成為先進的工作者的代表。
金牌工人許振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個吊車司機,但是他能夠把專業維修工人修了一上午都沒修好的橋吊張緊液壓裝置一下子就弄好了,非常神奇。但是他說:“沒什麼神的,以前我從事的工作就遇到過類似的毛病,連技術員都沒辦法,我不死心,買了一本《液壓技術》,邊學邊修,到底是給弄好了。”
許振超說:“他認為一個人可以沒文憑,但不可以沒知識;可以不進大學殿堂,但不可以不學習。”他不隻是局限於書本的學習,而是在工作中學習,活學活用,“邊學邊修”,最終練就了一身絕活,成為青島港的脊梁。
讀書是必須的,但不是唯一的。學習不單單是抽出時間坐下來讀書,要好讀書、讀好書,在多讀書的同時還要著力向實踐學習。數學家克雷洛夫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任何實際事業中,思想隻占2~5%,其餘95~98%是行動。”
可見,實踐在工作中是否成功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把學習分成兩張“皮”,要有“學”有“習”,而且相對於“學”更看重“習”。黑格爾曾經說過:“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讓微風吹來,仰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會光顧他。”不管你多麼有才,你都要投身到實踐中去。
懂得活學活用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優秀的員工知道,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學得一身真本領,唯一的途徑就是自己去實踐。他們就是這麼做的,因此他們成功了。
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
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
—— 毛澤東
世界著名學府哈佛大學有一句學習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學習方法的知識,它是學習力中最講科學含量,最講技術操作品質,其優劣程度決定著一個人學習的成敗”。由此可見,提高學習力對我們來說多麼重要。
福建三明電業局在2010年的福建省第五屆“海西·電網杯”職業技能競賽的十項技能競賽調考中,團隊綜合總成績躋身公司係統前茅。三明電業局培訓中心主任郭清華說:“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得益於我們局創新培訓方式,紮實推進“缺什麼,補什麼”的培訓工作。”
“我們班6個員工經常‘上小課’,講解中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選的課題範圍雖小,但大都是我們感興趣、實用的應知應會知識,碰上一知半解的地方可以提問,疑難點大家一起討論交流,接受快,記得牢,對我們技能的提高幫助很大。”該局變電部列西集控所員工紀錫亮說。
“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是很好的提高學習力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向書本學,更要向實踐學、向老員工學,不斷豐富幹好工作的理論和知識儲備,做到幹一行、愛一行、懂一行、精一行,使所學的知識轉化成又精又管用的實際本領。隻有做到有針對性的學習,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成果。
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就是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質、需求,以及結合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所確定發展目標,有選擇地補充知識來提升自我。不管你從事的是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管你所在工作的崗位是什麼樣的條件,更不管是不是你喜歡的行業,隻要你肯鑽研你的業務知識,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那麼,你就能夠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如果你的工作是當廠長,你就必須具備較全麵的生產管理與運作知識,包括生產工藝與流程、計劃管理、品質控製、設備管理、成本核算、6S知識以及如何用好人,激勵人的方法。當你還不具備以上某個方麵的知識,你就必須學習,有針對性的“充電”,才能為我所用,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況且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學習需要有種“打深井”的精神,即專業化。專業化要求不僅是專業的工作技能知識,更是一種專業的職業精神和價值觀。因為隻有專業,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具備成功的優勢。專業來自於不斷深入地學習。在工作之中遇到難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就是一種鍛煉和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從不會到會,解決的問題多了,自己的學習力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高。
著名管理學家張維迎指出:“企業是依據人才的供給速度來確定企業的發展速度”,而“我們看一個企業成熟與否,一個標準就是看它能不能不斷地從內部培養和提拔人才”。
渤海石化工程公司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突出職工專業和崗位培訓,針對職工的個人工作缺項連續舉辦了電焊工、電工、起重工、廠內車輛駕駛、儀表工等操作技能工種的培訓班。在一年的實踐中,公司專業技術、管理人員中,有1人通過了一級建造師全國資格考試、11人通過了二級建造師全國資格考試、2人通過了注冊安全工程師資格考試、1人通過了經濟師資格考試,124人獲得了上崗資格證,持證上崗率78%,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
對於企業來說,通過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培訓活動,可以提高員工的技術能力和操作熟練程度,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對於管理者來說,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培訓提高了員工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術,使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變得更輕鬆、有效;對於員工來說,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培訓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在我國,來自蘇州市的一項調查表明,經過培訓的員工同未經培訓的員工相比,完成產量高出10.8%,產品合格率高出6%,工具損耗率低40%,創造淨產值高90%。
所以,為了企業的發展,為了自己的成長,一定要重視學習力的提升,在工作中,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快速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樣,自己才能夠在企業中得到長足發展。
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都要鑽研自己的業務,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畢竟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社會,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社會,人跟人之間充滿了競爭,充滿了能力的比拚。而我們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也想讓自己在自己的工作行業裏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樣,我們就需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努力讓自己成為行業的精英。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幹就是學習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中國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 陶行知
幹就是一種學習,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毛澤東曾經說過:“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他相信,雖然‘老百姓’到軍人之間有一個距離,但不是萬裏長城,而是可以迅速消滅的,幹革命,幹戰爭,就是消滅這個距離的方法。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就是讓我們在做中學,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總結實踐經驗,進行創造性地工作。毛澤東一生都十分看重總結經驗,一再聲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晚年,他在回顧自己的軍旅生涯時多次談到,自己本來也是不會打仗的,而且沒有讀過什麼兵書,所以建軍初期打了一些敗仗。不過後來因為善於總結,學會了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勝仗才越打越多起來。所以,他也要求部屬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養成總結的習慣,爭取打一仗,進一步。在這方麵,軍隊高級指揮員劉伯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