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農村改革和發展1(2 / 3)

②土地流轉“三個不得”原則

土地流轉是在法律規定允許下的承包經營權在不同農戶之間一定時期的轉移,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來進行。《決定》對土地流轉提出“三個不得”的原則: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隻有遵循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三個不得”原則以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土地流轉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③改革征地製度和完善征地補償機製

《決定》對改革征地製度和完善征地補償機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要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範圍;其次要依法製定征地補償標準,完善征地補償機製。同時,《決定》還對完善征地補償機製提出了新的要求,應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問題。

(3)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①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免費

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後,《決定》又提出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並逐步實行免費。要實現這一任務,一是要繼續實行中央和地方財政分區進行專項撥款;二是要製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和步驟,分區、分步驟進行;三是要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製度,提高教師素質。

②醫療衛生服務惠及全體農民

《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要求,並部署許多舉措,其目的就是要使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惠及全體農民,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首先,要在政府的主導下,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在辦好縣級醫院的同時支援每個鄉鎮辦一所衛生院,充分發揮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骨幹作用;其次,要深化城鄉醫療衛生機構改革,明確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共服務性質,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再次,要鼓勵調動社會資源支援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掀起城市支援農村、東部支援西部的醫療衛生服務大行動。

③編織農村社會保障“安全網”

《決定》提出“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對此明確要求:一要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原則,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二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補助標準和補助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三要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製度;四要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④農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全麵扶貧

為了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決定》提出“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麵實施扶貧政策”。一要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係,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二要實行新的扶貧標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三要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四要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

(4)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問題

①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

農民工是城鄉之間流動頻繁的富餘勞動力,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多年來,城鎮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但農民工的權益仍未得到保障。為了實現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強農民工的權益保護,消除對流動人口的歧視政策,《決定》提出,要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方麵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麵,盡快製定和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

②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

戶籍製度一直是阻礙城鄉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的障礙。多年來,社會各界對傳統的戶籍製度提出強烈批評。為此,《決定》提出,推進戶籍製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得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這就為戶籍改革指明了方向。

8.如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

農民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而培養新型農民,關鍵在教育。

(1)要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製改革,從影響農村發展的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全麵推行九年製義務教育,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的事權,中央和省級財政要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進—步擴大“兩免一補”的實施範圍,進而在全國農村免除九年義務教育的學雜費,徹底改變“義務教育不義務”、“農民教育農民辦”的情況,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製度,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加大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使農民高度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2)要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農民缺乏相應的技術,無論是搞種植、養殖,還是進城務工,其收入都低於有一技之長的人。國家應該建立專項資金用於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技術,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快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速度;農業科技人員要堅持走到田間地頭,把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送到農民手裏,手把手地教會他們,讓他們依靠科技發家致富。另外,要不斷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使農民也能有機會邁入管理者階層。

(3)要建立健全能夠留住並充分發揮鄉土人才作用的機製。“鄉土人才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催化劑’,是農民致富路上的引路人。”要轉變觀念,尊重人才,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留住並充分發揮農村現有人才的作用,避免農村人才的大量外流;提高服務水平,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完善選拔、競爭和合理的用人機製,營造能夠使鄉土人才脫穎而出和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建立健全鄉土人才的傳幫帶機製,做好鄉土人才的儲備工作;加大培養力度,為鄉土人才的深造創造更多的機會;要加強對鄉土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及時吸納他們入黨,使他們更好地發揮帶頭致富的作用。

9.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是什麼?

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製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製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製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係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係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

(1)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方針,加大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全麵穩定發展,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2)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願,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農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麵發展,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製度創新,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製,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

(4)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5)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體製機製和方式方法,保持黨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形成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10.如何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麵進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1)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紮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農村黨員、教育農民群眾,引導農民牢固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製,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扶持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開展農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建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製,支持農民興辦演出團體和其他文化團體,引導城市文化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重視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幫助他們提高素質。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誌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製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裏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發展農村體育事業,開展農民健身活動。

(2)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製,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並逐步實行免費。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村輸送人才和服務的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製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製,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3)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關係廣大農民的幸福安康,必須盡快惠及全體農民。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堅持大病住院保障為主、兼顧門診醫療保障。完善農村醫療救助製度。堅持政府主導,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製度。堅持預防為主,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範圍,加大地方病、傳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加強農村藥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服務。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推進優生優育,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製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