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農村改革和發展3(1 / 3)

27.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實施後,我國農村經濟組織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家庭承包責任製實施以後,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基本形式開始多元化,組織目標取向逐漸轉向經濟。家庭承包責任製中的組織形式有兩種:家庭經濟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較好地將集體經濟組織的統一經營與家庭分散經營結合在一起,實現家庭和集體經濟組織兩種組織形式的功能互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直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標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漸向非農化轉變,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也開始以非農產業收益為主,農民工反哺農民的現象較為普遍。農業成為副業,工業或第三產業成為主業,大多數村民從事各種類型的非農經濟活動。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步進行了公司製、股份製改造,逐漸轉變成為追求經濟利益的非農經濟組織。

目前,農村經濟組織一直在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其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最具活力。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的弱化,不同類型的農村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公司製、股份製、合作製、合夥製、會員製等方式被引入農村經濟組織之中,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與專業性合作組織一直在不斷發展。

28.現代農業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現代農業一般劃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1)綠色農業。指協調農業與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既保護環境,又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

(2)觀光農業。又稱旅遊農業或綠色旅遊業。是經過規劃設計,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

(3)工廠化農業。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麵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條件的製約。

(4)特色農業。就是利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並轉化為特色商品的新型農業。

(5)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是一種著重於合理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的農業形式。

(6)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指農戶自身或在其所在的鄉村組織下,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簽訂訂單,據此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

29.什麼是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領域的產業化,其內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農戶和產業化組織為主體,以科技為手段,通過從事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化組織產前、產中、產後的企業化管理、一體化運營和社會化服務,對區域性主導產業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生產,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目的。這種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實現了農業資源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內容,就其實質而言,這兩個概念所指是同一事物,可以相互替代,隻是農業產業化強調農業領域進行產業化的過程,農業產業化經營則強調農業產業化中包括的具體的經營內容和運作方式。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征體現在生產專業化、產品商品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七個方麵。

30. 農業產業化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農業產業化的構成要素包括:

(1)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在於形成產銷一體化的龍形經濟。龍頭企業就是龍形經濟的龍頭,是依托主導產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而建立的規模較大、輻射帶動作用較強,具有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服務基地和開拓市場等綜合功能,與基地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同享”的利益共同體,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中介組織或專業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的規模、水平和職能作用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生產基地

生產基地是指圍繞龍頭企業或市場建立、聯結眾多農戶形成的某種主導產業的專業生產區域和生產組織形式,它是龍頭企業的依托,是龍頭企業和農戶的聯結紐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在我國農戶分散經營的情況下,其基礎意義更為重大。

(3)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它上連市場,下接農戶,把生產基地和中介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將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與供銷者緊密結合成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並帶動基礎產業、輔助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發展;可以把各地資源比較優勢與市場要求結合在一起,形成區域化的社會分工。它具有開放的運行機製,能綜合利用國內、國際資源,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4)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即聯係農戶與市場的適當的組織形式。各地應從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農村經濟發育程度等條件入手,因地製宜地加以選擇。

(5)市場體係

市場體係是指以商品市場為中心,商品、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多種要素市場組成的有機統一體。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體係應具備如下條件:①市場結構完整;②價格、利率等市場信號能根據市場上供求關係的變化相應變動;③市場的主體——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市場的各種信號有能動的應變能力;④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⑤國家能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

(6)社會化服務體係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是指政府各級有關部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上的服務機構為滿足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需要而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後的生產和再生產全過程的各種服務。興辦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的主體可分為:①國家經濟技術機構,包括國家農業部門及農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等;②龍頭企業;③各種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④個人;⑤入股、合作形式興辦的服務機構。

31.龍頭企業的特征是什麼?

龍頭企業具有三個明顯特征:①經營活動以農產品為基礎;②發揮輻射帶動作用;③與基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開拓市場、疏導生產、深化加工、銷售服務、統籌城鄉這五個方麵。

32.龍頭企業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龍頭企業的基本類型有四種:①加工企業,即農產品加工企業按合同收購基地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經加工後銷售;②流通企業,即由商貿公司代購或收購基地農戶的農產品,經分揀、儲藏、包裝後銷售;③專業批發市場,即以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專業協會為紐帶,帶動基地農戶發展專業生產;④中介組織,即由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科技服務組織在組織服務農戶開展專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聯合加工、銷售等環節。

33.龍頭企業建設應注意什麼?

龍頭企業的建設應注意:①企業的產權要明晰;②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大,能帶動大批農戶、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入產銷一條龍的農業產

業化經營體係或組織;③生產技術水平高,經營管理水平高,產品的質量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④采用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創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⑤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引進和利用國外技術、資本和管理經驗,將產品銷往國外;⑥具有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服務基地的功能。

34.生產基地建設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生產基地建設的主要原則有五點:①遵循地區分工的要求,把生產基地布局在最佳區域內;②建立之前要掌握所需的技術;③由於基地建設要求生產專業化,與生態平衡要求生物多樣化是矛盾的,因此,基地建設必須考慮生態係統的平衡,做到可持續發展;④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⑤生產基地與龍頭、農戶之間存在比較穩固的長期緊密的經濟聯係。

35.生產基地如何分類?

生產基地從不同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按生產基地與龍頭企業的地域關係可分為同域生產基地與異域生產基地。按生產基地聯結農戶的方式可分為協會型生產基地、合作社型生產基地、服務組織型生產基地、行政指導型生產基地。按基地生產內容可分為種植業生產基地、林業生產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水產業生產基地等。按生產基地與龍頭企業的聯結程度可分為緊密聯結型生產基地,即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合作、租賃等方式取得農戶土地使用權,統一規劃、管理、收購而形成的基地;半緊密聯結型生產基地,即龍頭企業根據加工需要,與基地村或專業農戶簽訂服務和購銷合同而建立的生產基地;鬆散聯結型生產基地,即由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信息,保證收購,由農戶自行決定生產的基地。

36.生產基地建設的基本思路與主要途徑是什麼?

基地建設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按照優質、高效、高產、安全的要求,根據當地自然、社會經濟等資源優勢,確定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采取適宜的組織方式,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模化開發、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產出大量優質產品,滿足龍頭企業和市場的需要,增加農民的收入。

基地建設的主要途徑有六點:①調整結構,集中產業;②逐步規模擴張;③同業合作;④在主要農產品產區選建各種農業商品基地,包括商品糧基地、優質農產品基地、畜產品基地、水產品基地等;⑤完善加工、運銷、市場信息、生產技術服務等各方麵服務;⑥加強法製建設。

37.確立主導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確立主導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時,應遵循以下原則:①以需求為導向;②資源優勢;③產業橫向縱向關聯度最大;④布局合理;⑤優先發展支柱產業和優勢產品;⑥國家產業政策導向。

38.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適應的市場體係應著重抓好哪些環節?

在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適應的市場體係時,應著重抓好以下環節:①繼續完善農產品市場,尤其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②努力建設土地、勞動力和金融三大農業生產要素市場;③建立法製化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市場秩序;④政府須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為市場提供有效服務。

39.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需要做到什麼?

構建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需要做到:①政府服務組織應發揮服務農業、服務農民、服務生產的職能;②強化農村集體服務組織的作用;③繼續發揮供銷合作社的服務作用,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型合作服務組織;④積極扶持與引導社會服務組織;⑤以合同方式來規定服務主體與對象的權利與義務。

40.農業產業化主要的經營模式有幾種?

農業產業化主要的經營模式有四種:

(1)企業帶動型。這種模式適合發達地區。推行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的關鍵,就是要建設一個好的龍頭企業,從而帶動規模較大的主導產業的發展。

(2)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這種模式適合農區土地分散的廣大中西部農區。

(3)主導產業帶動型。這種模式適合東北、西北等人均土地麵積較大的地區。主導產業帶動型發展模式的關鍵,就是要根據當地資源優勢,選擇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的產品重點開發,提高產品檔次,組織產業群、產業鏈,形成優勢產品和區域性主導產業。

(4)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帶動型。這種發展模式主要是利用貧困山區土地廣、資源多的優勢,集中資金大規模開發利用。它是集生產、加工貿易、出口等環節為一體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政府製定寬鬆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可在貧困山區推行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對當地總體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後,因地製宜地規劃選擇恰當的經營模式,在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的同時,還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對經營模式進行相應的修改與創新。

4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合同(契約)製是產業化的主要組織方式,指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市場主體之間按照相互簽訂的合同來劃分相應的責權利:(1)各方經營保持獨立;(2)以契約作為製度和法律保證,界定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3)通過與農戶聯合,降低其生產的專項投資費用,減少市場搜尋費用、質量監督費用等交易費用;對農民而言,較為穩定的供求關係大大減少了信息成本、運輸成本、壟斷定價的損失成本等事前交易成本;(4)契約下的經營更為靈活主動,可減少所有權、經營權集中體製下企業管理的種種弊端。

合作社組織模式是一種農民在自願、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興辦的農民合作組織。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的合作社多實行產銷一體化經營,向合作社社員統一提供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技術培訓,統一銷售農產品。同時,合作社代表社員的利益,與龍頭企業進行談判並簽訂農產品產銷或初加工合同,並約束社員履行合同義務。

企業組織模式是產業化的最高級組織模式,是指一個產權的決策實體裏,把產供銷各環節納入到一個統一的經營體內,形成企業化經營。這種模式能有效地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具有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的優勢;擁有完善的分銷網絡和先進的營銷手段,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強。但這種模式的內部組織管理成本高。因資金匱乏、農業效益低下和土地製度等因素的製約,這種產業化形式在我國還很少見。

在這三種製度形式中,合作社是農民自發組織的產業化組織形式,采取民主管理方式,內部收益分配公平,但是它的發展不成熟,層次較低,以此增加農民收入效果不顯著。在當前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應著重推進合同(契約)組織模式,處理好合同參與各方的利益分配問題,通過這種產業化組織形式來增加農民收入,進而推進農業現代化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