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供水、供電、供氣、交通、通信、住宅、醫療、商業、餐飲、金融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存環境;二是加大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城鎮綠化建設,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三是加強學校、文化娛樂、體育等公用設施建設,為居民提供廣闊的交流與發展環境。
(3)探索多元化籌資渠道
一是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並允許其以一定的方式回收投資;二是金融機構要向城鎮建設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抓好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著力培養城鎮市場體係,為農村城市化培育起經濟支撐體係;四是各級地方財政要逐步加大農村城市化建設資金投入;五是搞好城鎮經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對供水、供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可采用拍賣經營權的方式來籌措所需資金。另外,還應創造有利條件,廣泛吸納區域內外和境外資金。
(4)實行戶籍製度改革
我國一直采用城鄉分治的戶籍管理製度,使城鎮與鄉村社會的分工協作關係被分割成為各自獨立、封閉的體係,也使向城鎮轉移人口和勞動力這一城市化的重要目標無法實現。打破現行戶籍製度:一是適當放開建製鎮、縣城以及縣級市的戶口限製,使進入這些地區且有固定住所和相對穩定收入的農民成為城市居民,並鼓勵農民到小城鎮和集鎮落戶;二是要逐步放開大、中、小城市的戶口限製,使在這些地區居住一年以上且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農村人口,成為城市居民,享有與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三是加快城市用工製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並不斷提高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其增強謀生能力;四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製,保留取得城市戶口的農村居民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權,增強農民進城的積極性;五是加快住房製度、醫療製度、養老保險製度等的改革,解除進城農民的後顧之憂。
(5)鼓勵鄉鎮企業發展
農村工業的政策選擇應遵循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因勢利導,把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相結合,抓大放小,推動鄉鎮企業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全麵提高鄉鎮企業的整體素質,使之適應新世紀、新情況的要求。
(6)促進農村小城鎮發展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要鼓勵參與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的企業駐足小城鎮,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使小城鎮成為居民能享受城市文明的居住中心和農村二、三產業的聚集中心。在農村基礎好的小城鎮,政府應對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盡量集中到縣城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鄉鎮,在指導力度、生產基地選擇、項目安排、資金投入、市場建設等方麵給予政策傾斜。
從地域空間來看,要推進小城鎮土地集約利用製度:一是必須建立統一協調的企業規劃體係,以區域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科學地確定小城鎮用地規模和布局,把小城鎮土地利用規劃納入到區域規劃體係之中,避免資源浪費的利用方式。二是土地整理力度,使拆遷地、廢棄地及時複耕,真正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三是積極推進小城鎮土地有償使用製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
51.小城鎮建設模式可供借鑒的有哪些?
(1)商貿帶動型
很多小城鎮原來就是農村的集市,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功能得到加強,從而吸收外地人口,成為小城鎮。如:浙江溫州橋頭鎮是亞洲最大的紐扣市場,河北保定白溝鎮是全國較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龐口鎮有全國最大的農機配件市場,安國藥城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經銷批發市場。
(2)工業推動型
蘇南和溫州地區部分小城鎮就屬於這種類型。如華西村的發展就是通過大力發展村級工業,把村級經濟發展成一個以工業為主、以工建農的集團企業,從而促進了整個村級經濟的發展,在村內形成了小社區。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的很多小城鎮,都是通過這樣的辦法建立起來的。
(3)農業發展型
典型例子是河南的南街村。該村緊緊圍繞著農字做文章,從農產品深加工入手,在發展以方便麵為主導產品的鄉鎮企業的同時,農工互促,不僅解決了本村的農產品市場出路問題,還解決了周邊地區的農產品出路,通過深加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北京的龐各莊鎮是聞名遐邇的“西瓜鎮”,以優質西瓜為主導產品,把鎮區經濟也定位在為瓜農服務和西瓜的加工、保鮮等方麵。
(4)外貿外資推動型
這是沿海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地區較為普遍的形式。如浙江寧波的爵溪鎮,就是利用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大好時機,將一個三麵環山、一麵靠海的小漁村發展成了一個家家戶戶搞紡織的專業村,並利用擴大外貿的機遇,把這個專業村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強鎮。該鎮所有的企業都是農民建起來的,產品外銷率很高,最終成了縣裏的龍頭型強鎮。又如廣東東莞的虎門鎮、清溪鎮、塘廈鎮等在區域內建成了外商投資的開發區,吸引了港台資本進入他們的開發區,由外資建成了一批企業,形成了一係列小城鎮。浙江奉化的滕頭村也同樣是依靠皮衣等外貿產品發展成為一個示範村的。
(5)移民型
這種類型的小城鎮主要依靠的是內資。溫州蒼南縣龍港鎮開了吸引民間投資新建小城鎮的先河。龍港原本隻是一個由六個漁村組成的小鄉,政府對行政區劃做出調整,設立了建製鎮。按照“自理口糧、自籌資金、自建住房、自謀出路”的方針率先改革戶籍製度,敞開大門迎接農民,附近富起來的人們紛紛遷入該鎮,在該鎮興辦各種經濟實體,從而使龍港鎮成為溫州市的經濟強鎮。
(6)旅遊開發型
憑借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和底蘊豐富的地域文化發展旅遊業,依靠旅遊業的連鎖效應,形成小城鎮。典型的例子有福建的武夷山,山東的曲阜、登州鎮,浙江奉化的溪口鎮等。
52.統籌城鄉的內涵是什麼?
統籌城鄉主要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指城鄉之間的關係與發展,要做到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二指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麵,兩方麵要相互適應,共同發展,使經濟與社會發展互相促進,各得其所。
(1)統籌城鄉是一種發展觀
指黨和國家及各級政府在謀劃城鄉關係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時,要緊緊把握城鄉一元化發展觀,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及其賴以存在的政策和製度安排,構建城市和鄉村相互兼顧、協調發展的平台,全麵建設包括廣大農村在內的小康社會。
(2)統籌城鄉是一種發展戰略
指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製改革和政策調整,協調工農關係、城鄉關係,逐步清除城鄉之間的藩籬,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經濟社會結構轉變。
(3)統籌城鄉是一種製度創新
指改變重城市、輕農村以及“城鄉分治”的傳統觀念和體製,通過體製改革和政策調整,消除城鄉分割,使城鄉之間人口、產品、資金、技術、信息有效流動。
53.統籌城鄉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推動城鄉建設一體化規劃
統籌城鄉發展必須首先著眼於規劃先行的龍頭作用,強化規劃體係在統籌城鄉一體化中的調節功能和指導作用。把全區域範圍內的土地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規劃,通過區域城鄉一體的總體規劃,綜合分析全區域各地發展條件和製約因素,提出各地發展戰略、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並以此來指導區域各市、縣(區)、鎮(鄉)、村級規劃體係的建設,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五規疊合”,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新型社區集中、用地向適度規模經營大戶集中。
(2)推動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
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必須不斷壯大二、三產業的發展,大力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企業向園區發展,人口向城鎮集聚,土地向規模農戶集中,聯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樹立抓農業產業化發展就是抓農民增收、抓“三農”的理念,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上要堅持走“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化”和“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標準化”經營的路子。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標準,加快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積極開展品牌企業、名牌產品的創建工作,扶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和地理標誌保護認證工作,不斷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3)加強農村小城鎮尤其是中心鎮建設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基礎上,大力加強中心鎮的建設,打通城鄉在要素資源上的雙向流動環節,建立和完善對中心鎮的協調管理機製和投入機製,推進城鄉一體化健康協調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的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切實改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城鎮的狀況,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村屯通過遷村騰地的方式,向“社區式、花園式”現代村莊發展,推動農村由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轉變。
(4)推動相關製度的配套改革
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麵,其最終目標是要縮小城市與鄉村的差距,促進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公平分配,達到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居民權利平等、社會文化融合,實現城鄉一體化。由於問題的複雜性和係統性,統籌城鄉需要各種製度的配套、聯動改革。從當前實際看,至少應包含以下幾方麵的製度改革:農村土地產權製度改革,涉農工作管理體製改革,村鎮建設與規劃管理體製改革,戶籍製度改革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就業製度改革與社會保障均等化,農村金融體製改革等等。
54.城鄉一體化的內涵是什麼?
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在一定區域內,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和作用,使城鄉的勞動力、技術、資金資源等生產諸要素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合理流動和配置,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使城鄉在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生活水平及生態環境等方麵廣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共同發展”的城鄉關係,把城市和鄉村建設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最終實現城鄉的全麵融合、協調發展。
城鄉一體化既是一個城鄉綜合的社會、經濟、空間發展過程,又是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終極目標。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體現了區域整體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城鄉一體化表現為地域社會經濟係統的演變過程,是不斷朝著區域內城鄉要素優化組合的方向發展,是城鄉協同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過程。
55.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複合概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社會、文化長期發展的動態過程,並不是一個靜態概念。它同時還是空間過程或生態過程,涉及自然—社會—生態經濟複合係統的方方麵麵,是一種完善的社會組織,可稱為社會—經濟—生態複合生態係統演替的頂極狀態。
(2)城鄉一體化體現了城鄉之間相互獨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關係,兩者在功能上存在著極強的相關性。實現城鄉一體化並非城鄉同一化,城市與鄉村存在明顯的產業分工,各有其獨特性,不存在城市代替鄉村,或者鄉村代替城市的問題,即使城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的特點,也隻是在技術上或可以相通的部分。
(3)城鄉一體化從根本上說體現著工業與農業之間的產業關係,這一關係一方麵確認了農業對工業的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又突出了工業對於農業的促進作用。因此,城鄉一體化可使城鄉在社會分工、產業互引、基礎上的協調有序發展。
(4)城鄉一體化體現了城鄉之間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因此,要求決策者必須摒棄僅就城市或僅就農村的地域空間,而從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安排投資、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使城市和農村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促進生產力的合理布局。
(5)城鄉一體化要求逐步縮小以至消滅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促進工農結合、城鄉結合。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城鄉一體化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目的,即全社會成員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上的平等,實現各產業勞動者真正的平等,這也是城鄉勞動者全麵發展的前提。
56.統籌城鄉與城鄉一體化的關係怎樣?
統籌城鄉發展是個城鄉關係問題,是過去城鄉一體化、城鄉協調發展等觀點的延續和發展。實際上它與城鄉一體化、城鄉協調發展、城鄉融合、鄉村城市化等內涵有很大區別。具體而言,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鄉村城市化可以說是一種目標和結局的統一;城鄉協調發展體現的是一種關於城鄉關係的願望和要求;而統籌城鄉發展是一種解決城鄉問題手段和途徑的統一。它們都牽涉城鄉關係問題,實際卻各有所指,意義結果是不同的。“統籌”二字,應該說是這一戰略觀點的價值核心。在現階段,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是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現實要求。
在2003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一體化。”這已經對城鄉一體化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係進行了充分的論述。也就是說,城鄉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最終目標,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