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神遊林東一中(2 / 3)

自此,開始與他時斷時續地聊天。聊什麼全然忘卻,估計不外乎謹慎地東拉西扯,雞毛蒜皮。“敵人”在被關押以前就已是另類,消息閉塞,對我這個新踏進一中的年輕人一無所知。好像他問過我什麼學校畢業,哪兒人。

扯了一陣後,張似乎發現了我的困意,揮手指指炕,說:“睡吧。”他自己則沒有躺倒休息的意思。那晚,十有八九我是真的睡著了。不明白自己因何有了把握,知道這個人不大會弄出上吊之類的要命動作,也不可能拿把刀子捅捅我。

後來張守世恢複了校長職務,校方安排我擔任教務員,就在他的辦公室占了個座位。

自此,我與他幾乎天天在一屋,他似乎對我沒有什麼忌諱。兩人常常談天說地,甚為歡洽。我至今以為,與他關起門來談笑風生,在當時確乎是一種享受。過從既久,了解相應便深,我於是有了一個結論:這是一條漢子。

論他的年紀,解放時還是一個學生,已經背上了家庭出身和“偽滿國”高學曆之類的包袱。以後隨著工作曆練而經驗漸豐、閱曆漸廣是自然的事,但經曆了一次複一次的運動磨礪直到“文革”來臨,居然還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顯見此人頭腦敏銳機警,很有一套在運動中保護自己化險為夷的能力。

但是我也為之悲涼,一個本可以做出更大成就的聰明人,卻要把大部分才智和精力花費在如何應付運動劫難上,以期運動之後還能再次獻身自己傾心的事業。

願守世先生在另一世界愉快,不再深深歎氣。

初見同事與領導

神遊折回至來一中報到的第一天,那是1968年的一個秋日。

在校門口,遇到一個手執捋草耙子、肩背柳條筐的小孩,見他停步在看我們,於是對話。他說老師們都在裏麵開會,還說自己的家長也是這個學校的老師。這個顯得早熟的乖巧男孩,就是我的同鄉兼大學師姐的孩子,老羅(來鎮)和劉賽珍老師的小兒子蒙賢。

我倆邁進沒有一個學生的荒涼校園,向著老“傳達”烏師傅所指方向趨近。

一間學生教室裏,正團團坐著我日後天天相處的同事們,不清楚在開什麼會。校領導初元庠先生(他們叫他初書記)走出來接待新教員,對話,幾句寒暄。我發現他是一位目光銳利、不怒自威的長者,也袒露著個性。

他當時一定在詫異,已經在傳說一中要解散了,或一鍋端到鄉下,還分配來教員幹什麼?當然,他沒有顯露出不合時宜的內心詫異,隻是介紹說:“現在學校暫時沒有學生,老師們每天在這裏搞革命,學習,討論,大批判? ?先幫你們安頓下來吧。”

我向水汽和煙霧交互彌散、嫋嫋升騰的教室裏張望,裏麵都是與我此生有緣的同事們了。我與幾位抬頭看我的老師行注目禮。我還發現,一位麵色較深有兩條短短發辮的女士正在用心地抽煙,未及抬頭與我們作目光寒暄,日後知道她是張香蘭老師,教語文。

大概是第二天起,那屋子裏多了兩副桌椅,屬於我們。

聆聽中發現語言才能

我們此後的工作,便是在那間教室裏占著一凳一桌,正襟危坐,參與革命。

在開會中,一一認識和漸漸熟悉周圍的老師們。批判會上,身旁的老師指著前方被批的人說:“他叫孫龍驊,你們北師大中文係畢業。”台上在批他的兩句有關中秋氣氛的“反動詩”。那位老師接著告訴我,孫的語文教得實在好。

“她也是北師大的,劉賽珍,數學係畢業。”另一個批鬥回合,有人指點著正挨批的一位微胖女老師說。就這樣認得了這兩位學兄和學姐(我以為,劉老師在那時常挨批的原因,其中有她出奇的率真與善良單純,真心相信“來自上麵的精神”而入彀,譬如“向黨交心”,等等)。

還好,另一位學姐沒有挨批鬥,她是畢業於北師大外語係的朱光冕老師。

後來,一中陸續地分配或調進了不少年輕老師,其中又有兩位來自北師大,黃忠(仲?)強和槐樹芳,是地理係的,他倆如今在哪裏?

我倆初來乍到,坐在那裏如同界外之人。所謂“工作”,就是使用各自的一對耳朵,聆聽同事們以偉人光焰無際的思想結合“革命實際”,進行大批判,展開大討論,進行針鋒相對的永不疲勞的辯論。在聆聽中學習和熟悉“運動”,帶便熟悉學校的人和事。

聆聽的時日既久,我倆發現,雖則辯論雙方常有多人發言,但主講(時下媒體稱為“發言人”)者其實隻有兩位。這兩位都是使用語言的人傑,都姓張。

他們說話都不急不慌,沉穩自信,不時話含機鋒,直搗對方命門;且前後呼應,左右在理,處處與領袖旨意掛鉤,事事同革命要義相切,冷不防尋機覓得對方漏洞,機巧地狙擊要害,或伺機反唇相譏? ?

今天兩位張老師都已去世,望二位在彼岸惺惺相惜。

真正開心自覺的群眾運動

不知是哪一位的倡導,在會議間隙的短暫休息時間裏,開始出現一場獨特的舉世無雙的乒乓球“比賽”運動:每人一球,輸了走人。

球桌的兩頭各排著長長的隊伍,輸了的人中,內逼者自去上廁所方便,不逼者立馬跑到隊尾去繼續排著,期待再一次上陣。

除了一人一球的乒乓球比賽,室外還有一個遊戲天地,那就是隨便在泥地上畫個方形的簡陋棋盤,撿些石塊和樹枝權充棋子,兩個人便可捉對兒蹲下,撅著屁股鬥蟋蟀般廝拚,“下五虎”。

周圍還會有一兩個或蹲或站的發議論高參。

下五虎的能人有黃樹海老師,下得好但發議論更甚的也許是伊興佐老師吧(伊老師語速極快,嘴唇動作幅度不大,卻是頻率極高,嗖嗖地操作),龐而親老師習慣於環臂在胸,稍稍彎下高胖身軀,默默地觀戰,有時也會朗聲大笑以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