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神遊林東一中(3 / 3)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的耳朵裏似乎還殘留著乒乓球比賽和五虎對決時的歡快笑聲和叫聲。

人們啊,你們要記得,那擠在室內和蹲在屋外快樂地一起歡笑尖叫的人,正是幾分鍾前還在那個教室裏唇槍舌劍相互嚴厲攻訐的同一批人。你說滑稽不滑稽?有趣不有趣?

逝者已逝,整個國家和一中的環境也早已改天換地,然而沒有經曆過“文革”的人們,絕對難以理解如此古怪的乒乓球比賽與撅屁股下五虎,會給我們這幫教師帶來如此巨大的歡樂和放鬆。

夥房突現反革命

那天正在開會,木訥的廚師李桐忽然被提進會場,要被批鬥和聲討。原因是,他已經不再是個木訥的夥夫,變成了“反革命”,而且還是嚴重的“現反”。

眾人大愕,張開大小不等的嘴巴不能閉合,呆呆地看著這個做菜口碑還不錯的胖師傅。李桐這個人,嘴是饞了一點,沒有人時抓點東西往嘴裏塞,那是有的。可他不善說話,故而也就不大說話,不知道是如何變成“現行反革命”的。

麵對等著下文的一中“廣大革命群眾”,領導開始敘述李桐的反革命行徑。想來領導在說話時也是捏著兩手汗的,因為,李桐的故事,即此案的情節,假如說得稍有不妥,領導自己也很可能,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變就變,變成李桐一樣的反革命。

但是,領導畢竟是有水平的,他既把李桐的事說了,自己也沒有變成什麼。

李桐的“現反”帽子是這麼得到的,我簡略地說吧(啊呀,可別寫出什麼麻煩,這可是白紙黑字啊):

今天,廚房裏,李桐師傅忽然有了個小欲望,四顧無人,立即舉起一勺(不知多大)熬好的白花花豬油,往嘴裏送。說時遲那時快,一聲斷喝震他鼓膜:“李桐!你胖得像頭豬,還偷豬油吃啊!”偏巧在這個作案時刻,身材高大的同事蔡慶(假如是小個子邊才,威勢必定會小許多,後果也許稍稍有異?)撞了進來,對著李桐怒目而視。

一時失措的李師傅口含豬油慌不擇言,不知扳錯了哪根神經,他的一隻手抖抖地指著牆上的領袖畫像,犯病似地開口說道:“你———罵我———是豬,那他———也———胖———也是———嗎?”

於是蔡師傅告發,“現反”成立,沒有二話。

但是,李桐師傅是僥幸的,是幸福的。“現反”當了沒有兩天之後,為革命群眾做革命飯的“大權”,又回到了他的手裏,一切恢複如初。

個中緣由,臆測如下:遍查老李祖上,屬於紅彤彤八輩子貧下中農行列,是為根子正;領導生性不好事,不以多抓反革命為樂事;蔡師傅的灶頭功夫大概不如李“現反”,掌了兩天做飯菜的權柄,引來革命職工鼎沸的倒彩。

老實厚道的李桐師傅一定還健在吧?有機會時請代問他好,祝他健康長壽,子女多福。

老古城裏的聊天

這一段神遊,比較獨特,沒有落腳一中,卻是踏進了空曠廣袤的“老古城”(遼國最早的“上京”臨潢府遺址)。在被稱為點將台遺址的這片平台上,幾個人席地而坐。一共七個人,初元庠、張守世、楊德振、劉照儉、孫龍驊、寇顯,加上我。

雖然在座的初、張二位已然作古,但在這個美麗季節的月夜,在勾連著現代文明與古文明的遺址上,我們要開始沒有任何拘束的聊天。

我:“多少年來,時常憶及‘非常年代’在林東的日子,細細盤查自己在一中所作所為的細枝末節,希冀弄清自己靈魂深處的東西。楊校長,估計你還記得,在群起批鬥你的會上,我曾不止一次批你。別人發言,或是領導會前派定,不得不為,或者當時屬於你的對立派別,”派性“使然。就是說,都是事出有因。而我,卻是主動即興投入,並發言用語尖刻,極盡諷刺挖苦,會後很久還自以為得計。”

楊:“啊,你提起來,我倒是想得起來的,是有這事。記得那天夜裏,內人李誌曾不解地說,你與嚴老師無冤無仇,他怎麼批起來那麼狠,有仇似的。我說,無所謂了,反正就是多了一個用刻毒話罵我的人而已。”

劉:“其實啊,當時嚴老師與別人不一樣,才進的一中,身上沒有那種扯不清的派係淵源,本可潔身自好,一旁聽著就行,何必上陣攪和呢。”

張(臉對著我):“這件事啊,可以解釋為,受到當時大批判環境氛圍的影響,或者說裹脅,怕自己‘落後’,‘要求進步’,於是情不自禁地投入了進去,是不是?”

我:“我想,一方麵如守世先生所說,受到‘文革’大環境的裹挾,不得不然;另一方麵,有著屬於自己內心髒東西的呼應———一是諂媚運動,取悅領導,謀求讚譽;二是拾取魯迅雜文語言(一向喜歡,也著意模仿)的牙慧,炫耀自己的有限口才;三是自己出生並非貧下中農,心底自有因深層恐懼而衍生的‘跟左跑沒有壞處’的利己念頭? ?”

劉:“啊,嚴老師,你這麼無情地解剖自己。可是,你引起了我的一個疑問。就是,批鬥會挨整的有好幾位,為什麼你隻對老楊如此呢?”

我:“所以,還有第四點,那就是有意無意的對象選擇。另外幾個挨批者,有的因是校友,所謂心有戚戚焉;有的雖則同樣是靶子,可會上挨批,會下似乎人緣較好;看來,隻有這位楊先生,顯得孤獨無助,似是可以放心落井下石的目標。”

我說完,停頓。人們寂然良久。

我:“我如今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是珍愛自己的獨立人格,不為利誘,不怕勢壓———但我在那時卻失去了該珍愛的東西。”